病名。见《张氏医通》卷十。指产后肢体发麻,兼有眩晕病症。多因失血过多,气血不能充养周身。或因产后经脉空虚,痰饮瘀阻经络所致。失血过多者,症见手足麻木,或小腹痛,治宜补血益气,方用十全大补汤;痰饮瘀阻者
见《四川中药志》。为海金沙之别名,详该条。
即豨莶丸。见该条。
见《贵阳民间药草》。为绛梨木子之别名,详该条。
证名。见《金匮要略·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》。指自觉咽喉、口腔干燥之症。详口干、渴等条。
广泛流传于民间的外治法。因常用于治疗痧症,又称扭痧、拧痧、提痧、挤痧。按不同病情在太阳、印堂、大椎或颈侧以及华佗夹脊等处,用两指腹或屈曲两手指关节挤拧至皮下出血。有发散解表,通经疏郁作用。适用于中暑、
【介绍】:清代医家。字东卿,湖北汉阳人。注重养生学,通针灸、经络之学。辑刻多种医书,统称《汉阳叶氏丛刻医类七种》(1850年),包括《神农本草经赞》、《观身集》、《颐身集》、《绛囊撮要》、《信验方录》
病名。①《周礼·天官冢宰下》:“凡之有疾病者,疕疡者造焉。”郑玄注:“身伤曰疡。”是指身体受伤者,皆可称疡。②《礼记·曲礼上》:“头有创则沐,身有疡则浴。”指疮疡。《素问·风论》:“故使肌肉愤而有疡。
隔饼灸之一。出《千金要方》。取净土和水为泥,制成6毫米厚的药饼,细针穿刺数孔,上置艾炷施灸。每灸一炷,即易一饼,施灸壮数,当以病情而定。适用于发背疔疽,对白癣、湿疹等也有一定疗效。
病证名。《秘传眼科龙木论》:“肺脏壅毒,大肠积热,肝家有风,致令眼睑皮肉上下有肉如粟粒相似。唯多泪出涩痛,如米隐一般。积久年深,翳膜昏暗,渐渐加重,此眼切宜三五度镰洗出血。”《杂病源流犀烛》卷廿二更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