记作业>中医中药>中医百科>暗痧

暗痧

痧证之一。①《痧胀玉衡·暗痧》:“心中闷闷不已,欲食不食,行坐如常,即饮温热,不见凶处,更无心腹腰背疼痛之苦,但渐渐憔悴,日甚一日,若不知治,亦成大害,此痧之慢而轻者也,放之即愈。亦有头痛发热,心中作胀,类于伤寒;亦有寒热往来似疟非疟,闷闷不已;亦有咳嗽烦闷,有似伤风;亦有头面肿胀,两目如火;亦有四肢红肿,身体重滞,不能转侧,此痧之慢而重者也。误服热汤、热酒、热物,遂乃沉重,或昏迷不醒,或痰喘气急,狂乱见凶。如遇是症,必先审脉辨症的确,果系何因,在表者刮,在中者放,在里者或丸,或散,或煎剂,必须连进数服,俟其少安,渐为调理。”方用宝花散蒺藜散沉香郁金散等。②即妇女倒经痧。《杂病源流犀烛·痧胀源流》:“妇女倒经痧,经行之际,适遇痧发,经阻逆行,或鼻红,或吐红,肚腹肿胀,卧床不能转侧,肚腹不痛,亦为暗痧。若痧毒攻坏脏腑者不治,急放痧。宜五十三号大壮方。”参见条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惊膈吐

    出《证治准绳·幼科》。即惊吐。见该条。

  • 郁冈斋医学笔麈

    书名。原书4卷。明·王肯堂撰,钱季寅辑。钱氏将王肯堂《郁冈斋笔麈》(属笔记性质的著作)中有关医药的论述,包括医学理论、证治及临床验案、效方等予以选辑而成。

  • ①即肌肉。详该条。②肥人的一种类型。《灵枢·卫气失常》:“皮肉不相离者,肉。”参肉人条。

  • 潼沙苑

    见《中国药学大辞典》。为沙苑子之处方名,详该条。

  • 仙茅汤

    即二仙汤,见该条。

  • 伤寒论读

    书名。清·沈尧封撰于1765年。作者认为《伤寒论》中所论伤寒,亦即《难经》所述伤寒的概念。据此分析六经病证,并辨太阳证传经、病解和误治,对于临症识病,分辨相似而相混的证候有一定的启发。末附脉法及《伤寒

  • 兑冲

    经穴别名,出《针灸甲乙经》。即神门,见该条。

  • 李明之

    【介绍】:见李杲条。

  • 内经素问校正

    医经类著作。2卷。清·于鬯(醴尊)撰。于氏本非医家,于经学甚有功柢。此书着重将《素问》之疑难及误注加以校正,共97则,每能披聋醒瞆,迳得旨蕴。如释《生气通天论》“溃溃乎若坏都”句之“都”字曰:“都字盖

  • 交信

    经穴名。代号KI8。出《针灸甲乙经》。别名阴蹻。属足少阴肾经。阴蹻之郄穴。位于内踝尖与跟腱水平连线中点直上2寸,再向前0.5寸处,当胫骨内侧缘的后方。本穴与复溜同高,其前后关系,参阅复溜条。布有小腿内