出《灵枢·经脉》。足背。
见《南宁市药物志》。为阳桃之别名,详该条。
病名。本病由伤寒或发惊后所致。唇白而肿,多兼眉棱骨痛,厥逆眩晕,气秽颐浮,齿击狂逆等症。治宜清火解毒,可用清瘟败毒饮加减。参见茧唇条。
病名。出《外科大成》卷二。即暑疖。见该条。
见《生草药性备要》。为山大颜之别名,详该条。
病名。见《疡医准绳》卷四。又名多骨疽,即附骨疽。见该条。
书名。见《新唐书·艺文志》。1卷。唐·甄权撰,已佚。
六经标本之一。《灵枢·卫气》:“手阳明之本,在肘骨中上至别阳;标,在颜下合钳上也。”马莳注:“手阳明大肠经之本,在肘骨中曲池穴,上至别阳,标在颜下合于钳上,疑是胃经头维穴。”
见《湖南科技情报(医药卫生)》1973;(3):44。为八月札之别名,详该条。
病名。《疮疡经验全书》卷七:“其形如鸡心。”症见肛周赘皮下垂,大小及形状甚似鸡心,自觉搔痒。治宜五倍子汤薰洗止痒,亦可手术治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