经穴别名。出《针灸甲乙经》。即阴交。见该条。
经穴别名。《太平圣惠方》:“曲发二穴,在耳上发际曲禺陷者中,鼓颌有穴。”后《针灸聚英》等作曲鬓,见该条。
病证名。指阴精虚涸导致的吐血咯血。《不居集》卷十三:“真阴内损失血:凡吐血咯血,因劳损而气虚脉静,或微弦无力,既非火症,又非气逆,而血有妄行者,此真阴内损,脉络受伤而然。惟用甘醇补阴,培养脉络,使营气
【介绍】:见马哈也那条。
解剖名。见《银海精微》。又名下胞、下睥。与解剖学同名器官同。其上界为下睑之睑弦,下界为眼眶之下缘。参见眼睑条。
病证名。见《竹林女科证治》。即胎前消渴。详该条。
见萧步丹《岭南采药录》。为益母草之别名,详该条。
病名。为脑疽生于项后偏旁者。出《外科大成》卷二。又名偏对口。
治法。出《素问·至真要大论》。凡腹内坚硬有形一类病证(癥瘕、痃癖等),可用攻削的方药治疗。如鳖甲煎丸之类。
络脉中的血。《素问·举痛论》:“寒气客于小肠膜原之间,络血之中,血泣不得注入大经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