即温中祛寒。用温补药治疗脾胃虚寒的方法。常用方如温脾饮、理中汤等。
病名。①指伤寒或温疫等病后余热未净,由房事而传之对方者。《伤寒论·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》:“伤寒,阴阳易之为病,其人身体重,少气,少腹里急,或引阴中拘挛,热上冲胸,头重不欲举,眼中生花,膝胫拘急
出《名医别录》。为败酱草之别名,详该条。
见《中药志》。即藕节,详该条。
见《中国药用植物图鉴》。为秋鼠曲草之别名,详该条。
见《广西药用植物名录》。为三对节之别名,详该条。
经穴名,代号LR7。出《针灸甲乙经》。属足厥阴肝经。位于小腿前内侧,胫骨内踝后下方,腓肠肌内侧头上部,阴陵泉穴后1寸处。另说“犊鼻下三寸”(《备急千金要方》);“犊鼻下一寸二分,向里横开寸半,下直中都
也称汤头。即内服煎剂为主的药方。见汤头条。
病证名。急惊风类证之一。出明·万全《幼科发挥》。《诸病源候论》卷四十八作白虎候。并载“其状身微热,有时啼唤,有时小冷,屈指如数,似风痫,但手足不瘈疭耳。”明·万全谓为客忤之轻证。
丛书名。清·邵登瀛撰。内容为《四时病机》、《温毒病论》、《女科歌诀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