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杂病源流犀烛·六淫门》卷十三方。防风、荆芥、黄连各四分,羌活、独活、当归身、生地黄、苍术、连翘、槟榔、玄参、牛蒡子、忍冬藤、升麻、防己各五分,木瓜六分,木香三分,乌药、牛膝各七分,茯苓、白蒺藜各八分
药物学著作。2卷。明·杜文燮撰。刊于1598年。卷1药性总论,首载寒、热、温、平四赋,较之《药性赋》有所增补,次记用药、制方、禁忌、主病、运气等内容;卷2分述137种药物。书中对于各药的气味、阴阳、升
见《医方集解》。银花、连翘、柴胡、前胡、川芎、枳壳、羌活、独活、茯苓、桔梗(炒)、甘草。为粗末,每服二钱,加生姜、薄荷,水煎服。治痈疮红肿疼痛,属热毒为患者。
见《李氏草秘》。为腹水草之别名,详该条。
【介绍】:三国时蜀国医家。据史料记载,著有《意医纪历》1卷,现已不传。
间接灸之一。《医宗金鉴》:“疳瘘恶疮,诸药不验者,取蛴螬剪去两头,安疮口上,以艾灸之,七壮一易,不过七枚,无不效者。”蛴螬即金龟子的幼虫,功能行血祛瘀,化结散滞,故能灸治恶疮、瘘管等症。
又名阙中、印堂。《灵枢·五色》阙者,眉间也。”古人认为这个部位可作为望肺部疾病的参考。
指五脏有病取其原穴进行治疗的方法。《灵枢·九针十二原》:“五脏有疾,当取之十二原。”如肾脏疾患取足少阴肾经的太溪;肝脏疾患取足厥阴肝经的太冲等。
病名。指某些瘙痒性皮肤病。出《疮疡经验全书》卷六。由肝经血热,脾经湿热,肺经风热交感而成。本病遍体可生,初起形如粟米,瘙痒无度,日轻夜重,抓破则流脂水,浸淫成片;病久风邪郁于肌肤,则耗血生火,瘙痒倍增
骨名。即尾骨。详尾骶骨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