记作业>中医中药>中医百科>正经

猜你喜欢

  • 脚气

    病名。见《肘后备急方》卷三。古名缓风、壅疾,又称脚弱。因外感湿邪风毒,或饮食厚味所伤,积湿生热,流注腿脚而成。其证先见腿脚麻木,酸痛,软弱无力,或挛急,或肿胀,或萎枯,或发热,进而入腹攻心,小腹不仁,

  • 滚刺疗法

    皮肤针疗法之一,因使用滚刺筒进行刺激故名。参见滚针筒条。

  • 大夫

    古代的官名。宋代开始设置以大夫为名称的医官,其官阶一般为六品至七品。其后直至清代,太医院官吏的职位相当于大夫,因此,太医院五品以下的医官都称大夫。在北方习惯称医生为大夫,并延用至今。

  • 神效换肌丸

    《婴童百问》卷八方。炒黄连、鳖甲(酒炙)、煨肉豆蔻、使君子、炒神曲、炒麦芽各半两,麝香半钱,诃子肉一钱半。为细末,面糊为丸,芥子大,米汤送下。治小儿脾疳,肌瘦潮热,盗汗,饮食易伤,脏腑不调泄泻,糟粕不

  • 阙上

    阙之上、天庭之下的部位。古人认为可作望诊咽喉病证的参考。《灵枢·五色》:“阙上者,咽喉也。”近人报道此处涂敷巴豆朱砂膏防治白喉获效。

  • 卧产

    见《诸病源候论》卷四十三。指产妇临产时,背平着蓆,体不倦曲,使儿易产,所采取的体位,称卧产。

  • ①读如“碗”(wǎn)。①宛转、屈曲。《灵枢·刺节真邪》:“倾侧宛伏。”②音义同腕。《灵枢·杂病》:“刺宛骨下。”②音玉(yù)。通郁、苑。郁结或苑积。《素问·汤液醪醴论》:“去宛陈莝。”

  • 连珠疬串

    病证名。见清·梁希曾《疬科全书》。瘰疬的一种证型。其症颈项颏下、耳之前后,结核垒块,连珠疬串,不痛,或破微痛皮赤,溃烂久不收口。结核坚实不痛者,应舒筋养血,解郁化坚,用四逆散加昆布、海藻、玄参之类;结

  • 尤在泾

    【介绍】:见尤怡条。

  • 肘背瘤

    病名。即生于肘部上端的肿瘤。见清·高梅溪《外科图说》卷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