病名①出《中藏经》卷三。五丁之一,发于右鼻下,初如粟米,根赤头白,麻木或痛痒,使人憎寒头重,状若伤寒,不欲食,胸膈闷喘,治同疔疮。②出《外科启玄》卷二。肺疔之别名,见该条。
阳气重叠过甚,必然向对立的阴气方面转化。参重阴必阳条。
见《青海药材》。为肉苁蓉之药材名,详该条。
①病因之一。即热邪。详该条。②证候之一。指外邪引起的发热。
【介绍】:明医家。字茭山。括苍(今浙江丽水县)人。生活于十六世纪上半叶。早年研习经术,于医学尤得精蕴。著有《诸证辨疑》四卷,现有明刻本。此外著《活人心统》4卷、《用药玄机》2卷、《方脉主意》、《食疗便
见《江苏省植物药材志》。为大金钱草之别名,详该条。
病名。即椒疮。详该条。
见《丹溪心法》卷二。即紫菀散第五方。见紫菀散条。
病名。指胸痛时每欲蹈压,初起常喜饮热之症。多因邪气留着,肝脏气血滞而不畅,上逆于肺所致。《金匮要略·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治》:“肝著,其人常欲蹈其胸上,先未苦时,但欲饮热,旋复花汤主之。”有因肝虚所致者
见《福建中草药》。为千日红之别名,详该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