病证名。指脾不统血所致的失血。《不居集》卷十三:“脾为后天之本,三阴之首也。脾气健则元气旺,而阴自足。故血症中有脾虚者,当补脾以统其血。”伴饮食无味,不知饥饱,胸腹胀满,痰多。宜归脾汤、柔脾汤等方。参
指外侧缘。《灵枢·经脉》:“胃足阳明之脉,……下膝膑中,下循胫外廉。”
病证名。出《颅囟经》。指新生儿脐带脱落后,脐孔湿润不干,甚或有水溢出,或脐孔周围稍见红肿。由于断脐后护理不当,为水湿所浸,如洗浴未给揩干,或因尿布过分潮湿,久浸脐部而成。治宜外用收敛固涩药物,如枯矾、
见曾鼎《妇科指归》。指孕妇临近分娩时转胎引起的腹痛。
①运气中六气的变化之一。《素问·六元正纪大论》:“厥阴所至为生化。”厥阴之气到来,风气敷布,一派春生之气,故名生化。②泛指事物的发生和变化。《素问·五运行大论》:“寒暑燥湿风火,在人合之奈何?其于万物
气功术语。呼出污浊之气为吐,吸入新鲜之气为纳。总称吐故纳新。其法称吐纳之术。魏·嵇康《养生论》:“又呼吸吐纳,服食养身,使形神相寄,表里具济也。”《庄子·刻意》:“吹响呼吸,吐故纳新,熊颈鸟伸,为寿而
病名。又名鼻生红线。认为是因饮酒所致的一种怪病,故云祟。《疡医大全》卷十二:“鼻中生红线一条,长尺许,少动则痛欲死。”治疗以硼砂、冰片各一分,研为末,人乳调匀,轻点红线中间。
病名。《说文》:“痂,干疡也。”“癞,恶疾也。”痂癞即疠风,今称麻风。《伤寒论·平脉法》:“痒者名泄风,久久为痂癞。”成无己注:“痂癞者,眉少,发稀,身有干疮而醒(腥)臭。《内经》曰:脉风成厉(疠)。
见《江西中医药》(10):64,1957。为千斤拔之别名,详该条。
病名。又名眼泡痰核。《医宗金鉴·外科心法要诀》:“此证结于上下眼胞,皮里肉外。其形大者如枣,小者如豆,推之移动,皮色如常,硬肿不疼,由湿痰气郁而成。宜服化坚二陈丸,外用生南星,蘸醋磨浓,频涂眼皮。”即