见《安徽中草药》。为白头翁之别名,详该条。
证名。出《素问·阴阳别论》。即皮肤粗糙,干枯无泽。
病名。《诸病源候论》卷四十二:“……亦名子癎,亦名子冒也。”即子癎。详该条。
古病名。指鬾病兼有发热,大便黄而恶臭者。治法见大便恶臭条。
二十四节气之一。《通纬·孝经援神契》:“小暑后十五日,斗指未,为大暑,六月中。”这时,正值中伏前后,我国大部分地区常为一年最热时期。《素问·六元正纪大论》:“火郁之发,太虚肿翳,大明不彰,炎火行,大暑
【介绍】:见注市条。
综合性医书。4卷。清·怀远撰。刊于1808年。卷1为伤寒,自两感证至夹证、坏证、遗毒;卷2~3分述中风、虚劳等多种内科杂病、外科痈症以及五官、口齿的一些病证;卷4为女科经、带、胎、产诸病。怀氏注重理论
病证名。见《叶氏女科证治》卷二。指孕后血聚养胎,阴血不足,或因气怒痰阻气血,而致手足不举,体用不遂的病症。《叶氏女科证治》:“妊娠手足不能举动,乃痰闭气血也,宜乌药顺气汤(乌药、僵蚕、川芎、白芷、陈皮
类中风病因之一。因忧虑过度,肝脾郁结,使气机逆乱而引起的类中风证。
元代医官职称。始设于1322年(至治二年),共2人。属低级官员,官阶从七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