记作业>中医中药>中医百科>水癞

水癞

病名。出《诸病源候论》卷二。由毒邪入肾经所致。多先得水病,因而停留,又为风湿触激,即变成疮。逐渐遍体腐烂,色呈黑紫,脚底溃漏,甚至阴茎腐蚀,四肢无力,日久眉睫脱落。相当于晚期瘤型麻风

猜你喜欢

  • 千年红

    见《江苏省植物药材志》。为千日红之别名,详该条。

  • 中水

    古病名。见《诸病源候论·水毒候》。即水毒病,详该条。

  • 板栗壳斗

    见《草药手册》。为栗毛球之别名,详该条。

  • 王佐良

    【介绍】:清医生。字恕子。四川叙永人。生活于18~19世纪间,秀才。志以医药济人,治学推崇喻嘉言,但不泥于一家。认为“学医贵在集众方之长而为己长”。临诊精思细察,处方遣药当机立断。兼善诗文,惜年未40

  • 汪琥

    【介绍】:清代医家。字苓友。长洲(今江苏苏州)人。先业儒,后改业医,曾对张仲景《伤寒论》一书加以注释,撰有《伤寒论辨证广注》(1680年刊行)一书,另有《痘疹广金镜录》、《养生君主编》等。

  • 阳化气

    指阳主化气。《素问·阴阳应象大论》:“阳化气,阴成形。”张景岳注:“阳动而散,故化气。”

  • 葛根羌活汤

    《症因脉治》卷二方。葛根、羌活、防风、川芎、甘草、白芷、苍术。水煎服。治外感牙衄,身热无汗,有表邪者。

  • 地栗梗

    见《苏州本产药材》。为通天草之别名,详该条。

  • 悗(mán 蛮)

    烦闷、惑乱。《灵枢·五乱》:“清浊相干,乱于胸中,是谓大悗。”《脾胃论》:“心乱而烦,病名曰悗。悗者,心惑而烦闷不安也。”

  • 肘后偶钞

    医案著作。2卷。清·黄凯钧撰。系《友渔斋医话》的一部分。内容多为内科杂病,时病重症治验。对病因、病证,服药后病情变化阐述较清楚,立方遣药灵活,辨析疑似之证亦较详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