记作业>中医中药>中医百科>消渴

消渴

病名。出《素问·奇病论》。亦作痟渴。①泛指具有多饮,多食,多尿症状的疾病。分上消中消下消三种。《证治汇补·消渴章》:“上消者,心也。多饮少食,大便如常,溺多而频。中消者,脾也。善渴善饥,能食而瘦,溺赤便闭。下消者,肾也。精枯髓竭,引水自救,随即溺下,稠浊如膏。”本证可见于糖尿病、尿崩症等。详上消、中消、下消各条。②指口渴,多饮,多尿而小便甜的病症。《外台秘要》卷十一:“渴而饮水多,小便数,无脂似麸片甜者,皆是消渴病也。”本证即现代所称糖尿病。③消渴病一种。以口渴,尿少为主症。《太平圣惠方》卷五十三:“夫痟渴者,为虽渴而不小便也。”④指口渴。《伤寒论·辨太阳病脉证并治》:“太阳病,发汗后,……若脉浮、小便不利微热、消渴者,五苓散主之。”

猜你喜欢

  • 五芝地仙金髓丸

    见《证治准绳·类方》第五册。即守中丸第一方,见守中丸条。

  • 热疟

    病名。疟疾之一。《普济方·诸疟门》:“邪在阳明经谓之热疟,治多下之。”参见足阳明疟条。

  • 败血

    败坏之血。参恶血条。

  • 下注疮

    病名。①见《圣济总录》卷一百三十三。多由外受风湿毒邪,荣卫凝滞所致。发于小腿前面,患处肿胀,破则脓水淋漓,如水之注,缠绵难愈。相当于小腿湿疹。治宜疏风解毒祛湿。内服萆薢渗湿汤,外敷青黛散。②湿毒疮的又

  • 胸胁痛

    证名。出《素问·刺热论》。多见于少阳病及肝胆疾患。·《诸病源候论·胸胁痛候》:“胸胁痛者,由胆与肝及肾之支脉虚,为寒气所乘故也。……此三经三支脉,并循行胸胁,邪气乘于胸胁,故伤其经脉,邪气之与正气交击

  • 湿浊

    即湿气。因湿性重浊粘腻,每于病位停留滞着,阻碍阳气的活动,故名。

  • 运动水土

    自我按摩方法。“水”指肾;“土”指脾。在食后,缓缓行步,用手在两侧胁肋上下抚摩,再摩擦腰部,使其发热。能助消化、疏肝胆、通血脉。《圣济总录》卷一百九十九:“食毕须勉强行步,以手摩两胁上下良久,又转手摩

  • 诊断约编

    见中国医学约编十种条。

  • 韦宙

    【生卒】:?~866【介绍】:唐代医家。京兆万年(今陕西长安)人。世代官吏,曾为太原副节度(军、政管理官员)等,对抵御回鹘族统治阶级的骚扰,保护生产,促进晋北以牛耕代人耕,办学校和改变落后风俗习惯等,

  • 艮廓

    眼的八廓名称之一。用八卦命名者。见《证治准绳·杂病》。即山廓。详该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