亦称火补火泻。《灵枢·背腧》:“以火补者,毋吹其火,须自灭也;以火泻者,疾吹其火,传其艾,须其火灭也。”凡火力由小到大,慢慢深入,待火燃尽,灼伤皮肉者为补法。有温阳补虚的作用。如用口吹其火,使之速燃,
激经。《本草纲目·论月水》:“有受胎之后,月月行经而产子者,是谓盛胎,俗名垢胎。”即激经。详该条。
见《福建民间草药》。为兖州卷柏之别名,详该条。
见《江苏省植物药材志》。为鹅掌金星草之别名,详该条。
见《广西中药志》。为三十六荡之别名,详该条。
病名。出《证治准绳·杂病》。又名眼胞痰核、胞生痰核、胞睑肿核、眼泡痰核、目疣。多由脾胃蕴热与痰湿相结阻滞经络而发。本病“睥外皮内,生颗如豆,坚而不疼。火重于痰者,其色红紫,乃痰因火滞而结。此生于上睥者
病证名。《叶氏女科证治》:“形瘦血虚生热,而月水不通,此冲任内伤也。宜服人参四物汤(人参、当归、川芎、生地、白芍、知母、麦门冬、炙甘草、生姜、大枣)兼地黄丸。”
见《药材学》。为白豆蔻壳之处方名,详该条。
病名。系指患乳蛾而喉核溃烂者。多由肺胃热毒薰蒸咽喉所致。《喉科指掌》卷三:“此症因肺胃郁热,红肿烂斑大痛,难于饮食。”详烂头乳蛾条。
见《福建民间草药》。为马蹄金之别名,详该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