见《民间常用草药汇编》。为万寿菊之别名,详该条。
①泛指肝脏的各种热证。如肝火、肝阳上亢、肝气热、肝实热等。详各条。②专指肝胆湿热化火。《素问·刺热论》:“肝热病者,小便先黄,腹痛多卧,身热,热争则狂言及惊,胁满痛,手足躁,不得安卧。”治宜清利肝胆、
病名。出《肘后备急方》卷五。由春冬之恶风入于脉络,以致血瘀而成。证见肢体赤脉隆起,如蚯蚓状。治宜活血化瘀,疏通脉络,内服五香汤加味;外敷丹参膏。类似血栓性静脉炎。
经穴名,代号LI2。出《灵枢·本输》。别名间谷。属手阳明大肠经。荥(水)穴。位于食指桡侧,掌指关节前凹陷处,当赤白肉际,微握拳取穴。布有桡神经的指背神经,正中神经的指掌侧固有神经,桡动、静脉的指背及指
书名。《证治准绳》中的一种,又名《幼科准绳》。9卷。明·王肯堂撰。刊于1602年。本书综括整理明代以前有关儿科文献编成。卷1证治通论及初生门;卷2~9将儿科诸病分属五脏,列为心、肝、脾、肺、肾五大类。
病证名。见茹十眉《五官病》。即目内陷,详该条。
八风之一。指从东南方来的风邪。《灵枢·九宫八风》:“风从东南方来,名曰弱风,其伤人也,内舍于胃,外在肌肉,其气主体重。”
治法之一。辛味与甘味药同用以扶助阳气的治法。《素问·阴阳应象大论》:“气味辛甘发散为阳。”辛味、甘味药合用有益阳作用。如伤寒过汗引起心阳不足,病人叉手自冒心,心下悸,欲得按者,用桂枝甘草汤(《伤寒论·
即刺血疗法。见该条。
【介绍】:见葛应雷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