出《新修本草》。为接骨木之别名,详该条。
证名。《医宗金鉴·眼科心法要诀》:“白眼痛者,俗呼为害白眼。其证不红不肿,沙涩疼痛,多生红丝赤脉,乃脾肺络伤湿热,兼气分伏火上冲所致。”详白眼痛条。
即从上施治。①有上病上取或下病上取,或指吐法。《素问·五常政大论》:“上取下取,内取外取,以求其过。”②针刺上部穴位治疗上部疾病。如气积胸中,针人迎、天突、廉泉等穴位。《灵枢·卫气失常》:“其气积于胸
病证名。指妊娠期患麻疹。其症初起发热,易动胎。治疗除注意安胎外,余症均按麻疹辨证治疗。
病证名。指水肿以血瘀为主者。《丹溪心法·水肿》:“其皮间有红缕赤痕者,此血肿也。”多因瘀血留滞,血化为水所致。主要表现为四肢浮肿,皮肉间有红丝血痕,或妇女经水先断,后见水肿,少腹胀痛拒按,小便清长等。
【介绍】:见尤怡条。
经脉名。即足太阴经。马王堆汉墓帛书载:“足泰阴脉:出大指内兼(廉)骨蔡(际),出内踝上兼(廉),循胻内兼(廉),□膝内兼(廉),出股内兼(廉)。其病:病足大指废,胻内兼(廉)痛,股内痛,腹痛,腹胀(胀
即灯火灸,见该条。
见《福建中草药》。又名韩信草、耳挖草、金茶匙、大力草、大叶半枝莲、顺经草、调羹草。为唇形科植物向天盏Scutellaria indica L.的全草。分布我国中部、东南部至西南各地。辛、微苦,平。清热
经穴名。代号RN12。出《针灸甲乙经》。《脉经》名中管。别名上纪、太仓、胃脘。属任脉。任脉,手太阳、少阳,足阳明之会。胃之募穴。八会穴之腑会。位于腹正中线,脐上4寸。布有第七肋间神经的前皮支和腹壁上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