獾子油
见《黑龙江中药》。即獾油,详该条。
见《黑龙江中药》。即獾油,详该条。
病证名。指咳嗽在白天轻而入夜加剧。多因久咳后阴虚血少所致。《杂病源流犀烛·咳嗽哮喘源流》:“日轻夜重咳,血少也。宜二陈汤多加当归。”或用六味丸加二冬以滋化源等。参见夜嗽、咳嗽条。
见《药材学》。为白降丹之别名,详该条。
出《肘后方》。即白螺蛳壳,详该条。
病名。见《圣济总录》一百十六卷。殠,“腐气也”(《说文》)。即口臭。详该条。
《奇效良方》卷十六方。枳壳(麸炒,去瓤)、青皮(去白)、大腹子、炒半夏曲、丁香、天南星(汤泡)、炮姜、炒麦芽、草果仁、白术各一钱二分,炙甘草五分。为末,加生姜五片,水煎服。治胸膈痞闷,诸气结聚,胁肋胀
《外科精要》卷下方。桂心、厚朴(姜制)、附子(炮,米醋浸淬三、五次,去脐,火干)、炙甘草、炒白术各一两,木香一钱,乳香(另研)二钱。为细末,炼蜜为丸,梧桐子大,每服二十至三十丸,空腹米汤送下。治阳气虚
病证名。因肾阴虚损,肝气偏盛,胎气上逆,上冲心胸。症见烦躁不安,甚则胁痛,喘急。参见子悬条。
病名。出《外科启玄》卷六。即筋疽。见该条②。
病名。见《陈素庵妇科补解》。即妊娠中湿。详该条。
见《四川中药志》。为蓝花参之别名,详该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