记作业>中医中药>中医百科>癥瘕

癥瘕

病证名。见《金匮要略·疟病脉证并治》。指腹腔内结聚成块的一类疾病。《诸病源候论·癥瘕病诸候》:“其病不动者,直名为癥。若病虽有结癥而可推移者,名为癥瘕。”后世一般以坚硬不移,痛有定处的为癥;聚散无常,痛无定处的为瘕。《圣济总录·积聚门》:“牢固推之不移者癥也。”又:“浮流腹内,按抑有形,谓之瘕。”癥瘕与积聚之别,《圣济总录》以癥瘕与积聚为一类。如“癥瘕结癖者,积聚之异名也。证状不一,原其根本,大略相类。”《医学入门》等书以积聚是男子病,癥瘕是女子病。《杂病源流犀烛·积聚癥瘕痃癖痞源流》:“癥瘕见于脐下,是下焦之病。……多生于女子,而男子偶患之。”详见癥、瘕、七癥八瘕、十二癥等条。本证可见于腹腔内肿瘤和炎性包块等疾病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支连

    出《药性论》。为黄连之别名,详该条。

  • 薛新甫

    【介绍】:见薛己条。

  • 羊敬元

    【介绍】:见羊欣条。

  • 收诊法

    小儿推拿方法名。即总收法。详该条。

  • 吴源

    【介绍】:宋代医生。字德信。休宁(今安徽休宁)人。以善诗文及医学著名。后为翰林医官,专长治虚劳病。

  • 暑泄

    病名。即暑泻。《不居集》卷二十一:“暑泄,夏月暴注水泄。”《杂病源流犀烛·泄泻源流》:“又有暑泄,因受暑邪,烦渴,尿赤,自汗面垢,暴泻如水。宜茹令汤、桂苓甘露饮。”详暑泻条。

  • 心经失血

    病证名。见《不居集》卷十三。多由惊恐或劳心过度所致。症见咯出血丝或小量鲜血,胸膈隐隐牵痛,懊憹嘈杂。治宜补心养营,方如茯苓补心汤、五神汤、天门冬汤等方,以及丹参、麦冬、山药、当归、生地等药。参见失血条

  • 白厚滑苔

    舌中根部白厚滑苔,舌质边尖淡红,为有寒湿表现,表里证均可见。若伤寒邪在太阳,恶寒、发热、头痛、身痛、无汗、口不干、舌不燥、胸闷等症,见此苔者,为风寒夹湿表证,治宜解表化湿。若杂病里证见此苔者,为中焦脾

  • 阳强

    证名。①指阴茎长举不痿,精液自泄者。见《张氏医通·杂门》。又名强中。详该条。②指男女房劳后,吐舌不收者。治宜大补真阴,如鳖甲、阿胶、元参、芝麻、牛角腮、猪脊髓、巴戟天、补骨脂、菟丝子、女贞子等。或用梅

  • 击天鼓

    出《保生秘要》。即击探天鼓法,见该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