溽,湿润。即暑湿。《素问·六元正纪大论》:“少阴司天……四之气,溽暑至。”参暑湿条。
病名。指生于枕骨下发际处和下颏部的疮疡。后者又名羊胡疮。由脾胃湿热郁于皮毛,复感风邪而发。皮损小如粟米,大如绿豆,色红,热痒微痛,搔破后流黄水,浸淫成片,故又叫黄水疮。治宜祛风胜湿,凉血清热,内服芩连
见《中草药通讯》(1):34,1972。为仙鹤草根芽之别名,详该条。
病名。出《外科正宗》卷四。即腋痈,见该条。
病证名。指肺、心、肝、脾、肾等五脏疟疾。因疟邪深伏所致。《杂病源流犀烛·疟疾源流》:“邪气深伏,并能为五脏疟。”详见各条。
服药方法之一。病在上部,药汤宜少量,分多次服。如咽喉痛,宜缓慢频频含咽。
焦,在此指脊椎棘突。十四焦,即第二、三腰柱棘突间。《灵枢·背腧》:“肾腧在十四焦之间。”
出《植物名实图考》。为菟葵之别名,详该条。
出《本草纲目》。为食茱萸之别名,详该条。
【介绍】:见严长明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