见《增订伪药条辨》。为人参之野生者,详人参条。
即九刺,详该条。
古病名。一名食。其症多食而形体消瘦,由于肠胃和胆有燥热所致。《素问·气厥论》:“大肠移热于胃,善食而瘦又谓之食亦;胃移热于胆,亦曰食亦。”参见食条。本病可见于糖尿病、甲状腺机能亢进、肠道寄生虫病等。
在掌(或跖)与指(或趾)腹(阴)面的肉,与其背(阳)面的肉相对而言。《灵枢·经脉》:“脾足太阴之脉,起于大趾之端,循趾内侧白肉际。”
见《生草药性备要》。为黄荆叶之别名,详该条。
出《诸病源候论》卷四十二。即子痫。详该条。
病名。出《治疔大全》。因中指生疔,连及旁指而得名。证治见指疔条。
见《本草述钩元》。为红豆蔻之简称,详该条。
治则。出《素问·阴阳应象大论》。指对精髓亏虚者,宜使用厚味滋补的药物治疗。《类经》:“精不足,阴之衰也,非味不足以实中而补元。”阴精不足使用滋补,可于饮食或药物中选择厚味血肉有情之品,如海参、淡菜、鱼
见《重订通俗伤寒论》。即五仁丸作汤剂。治证同。见五仁丸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