石疖
病名。见《外科证治全生集》卷一。即疖,见该条。
病名。见《外科证治全生集》卷一。即疖,见该条。
①见《云南中草药》。为三分三之别名。②见《草药手册》。为杜茎山之别名。各详该条。
食疗著作。1卷。明·汪士贤《山居杂志》载此书,题为清漳陈达叟撰。不著时代。所载食品二十种,各系以“赞”,皆粗草具。故曰蔬食。
证名。指手足无力,懒于动作。《世医得效方·身疼》:“男子妇人气血劳伤,四肢倦怠,肌体羸瘦,骨节烦疼。”多由脾胃虚弱,不能温润四肢所致。可见于内伤劳倦、脾虚久泻等证。治宜人参黄芪散等方。
【生卒】:1775~1840【介绍】:清代考据学家。字理初。安徽黟县人。道光举人,晚年主讲江宁惜阴书院,除致力于经书外,对史学也研精覃思,对医学、天文尤所穷究。撰有《癸巳存稿》、《癸巳类稿》等书。在《
病名。多由风热邪毒客于肺胃所致。症见咽喉漫肿疼痛,渐涎至面颊,腮项,饮食吞咽不利,喉关内外色红,身发寒热,牙关紧强,声嘶音沙,甚或语声不出。《疮疡经验全书》卷一:“风毒之气结于喉间,则壅塞喉间,乃风毒
【生卒】:1359~1428【介绍】:明医家。字体道。世居济南。祖父匡通、父匡友文皆以医名。忠以家学相承,读经书医籍均能得其旨趣。青年时丧父,即开门授徒。里人抱疾求治者,无不以诚心起其危殆,从不计酬报
曲背、驼背。《素问·刺禁论》:“刺脊间,中髓为伛。”刺脊骨间隙,深伤脊髓,可造成伛偻曲背。
心悸之一。《不居集》卷二十二:“血虚心悸,阴气内虚,虚火妄动,体瘦心悸,五心烦热,面赤唇燥,左脉微弱,或大而无力者是也。”治宜养血益阴,安神定悸。用宁志丸、十四友丸、朱砂安神丸等方。参见心悸条。
指形气相失之证候。形体虽肥胖而气弱气短,少气不能报息者,为形胜气,多属危重疾病。《灵枢·寿夭刚柔》:“形胜气者危。”
后囟之别称。出《奇效良方》。婴幼儿元气充实者则脑后顶门坚实而矫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