记作业>中医中药>中医百科>祛痰丸

祛痰丸

①《瑞竹堂经验方》卷二方。人参木香、煨白术茯苓青皮(去瓤)、陈皮(去白)各一两,槐角子、半夏各七钱半,天麻一两,皂角(去皮弦,酥炙)五钱。为细末,生姜自然汁打糊为丸,梧桐子大,每服五十至七十丸,食后临卧温酒或姜汤送下。治风痰喘嗽。②《证治准绳·类方》第五册方。生南星、生半夏、赤茯苓(去皮)、陈皮(去白)、炮姜各等分。为细末,煮糊为丸,梧桐子大,每服五十丸,温米饮送下。治风痰头眩恶心,胸膈不利。③《杂病源流犀烛·身形门》卷二十五方。皂角(姜制)、半夏各一两,橘红桔梗、天麻各五钱,大黄(酒浸后,纸裹煨三次)二两,黄芩七钱,薄荷三钱,青礞石白芷甘草各一钱。为细末,蒸饼为丸,临卧茶水送。治痰热生风而致的雷头风头痛而成核块,头中有如雷鸣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三石散

    经验方。见《中医外科学讲义》(上海中医学院)。制炉甘石、熟石膏、赤石脂各三两。为细末,麻油或凡士林调搽患处。功能收涩生肌。治皮肤病,滋水浸淫,日久不止;烫伤腐肉已化,新肌不生者。

  • 黄帝内经素问

    即《素问》。详该条。

  • 舌骨

    为一软骨,状如马蹄,系于舌根,筋脉相连。司舌之活动,与饮食和发音均有关系。

  • 怪脉

    生命垂危时所出现的特殊脉象。详七怪脉、十怪脉条。

  • 生地黄膏

    《杂病源流犀烛·六淫门》卷十七方。生地黄一斤(打汁,入酒少许),熟附子一两半(去皮脐切片,入生地汁煮成膏,取附片焙干),山药三两(研末)。以膏捣丸,每服三十丸,空腹米饮送下。治阳虚吐血。

  • 崔季舒

    【介绍】:南北朝时期北齐大臣,兼通医术。字叔正,安平(今河北保定)人。

  • 肢肿

    证名。即四肢肿。《医林绳墨》卷五:“肢肿者,四肢作肿也。盖四肢者,脾之脉络也。脾有所郁,则气血不调,以见四肢作肿,大率滞于血者,则痛肿难移,滞于气者,则俛仰不便,行血宜芎归汤加丹皮、白芷、秦艽、续断;

  • 姚澜

    【介绍】:清末医家。字涴云,又称维摩和尚。山阴(今浙江绍兴)人。长于本草,编有《本草分经》(1840年刻行),其特点是以经络为纲,以药为目,在每一经下分补、和、攻、散、寒、热等项,加以叙述。

  • 副奉上太医

    金代太医院医官职称,系协助该院正奉上太医工作之副职。参见太医院条。

  • 刘涓子鬼遗方

    外科专著。晋末·刘涓子撰,南齐·龚庆宣整理。约撰于五世纪,因托名“黄父鬼”所遗而得名。原书共10卷。宋代以后存有两种残本。其一为题《刘涓子鬼遗方》的5卷本,流传较广。其卷1论痈疽病因,各种痈疽的鉴别;