见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。为山腊梅叶之别名,详该条。
《三因极一病证方论》卷十一方。吴茱萸(汤洗数次)五两,人参三两。为末,每服四大钱,加生姜五片,大枣三枚,水煎去滓,不拘时服。治气呕胸满,不纳食,呕吐涎沫,头痛。
见《本草纲目》。为紫草茸之别名,详该条。
出《名医别录》。为醋之别名,详该条。
经穴别名。出《针灸甲乙经》。即大迎。见该条。
【介绍】:宋代针灸医生。籍贯不详。精通针法,善用补泻法治病。
即下颌骨的齿槽突。载附下颌齿。
病证名。见《丹溪心法·中暑》。指因暑热所致的口渴证。宜清解暑热,养阴生津。用玉露散、麦冬汤、生津丸等方。详中暑条。
见《中国药学大辞典》。为石斛之处方名,详该条。
施今墨经验方。见《新编中成药手册》。黄芪、枸杞子、葡萄干、紫河车、茯苓、丹参、何首乌、桑椹。丸剂,每服6克(60粒),一日二次。功能补固精气,通调脉络,抗老防衰。治脏腑功能减退、精神气血损耗所致的早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