见《江西中药》。为败酱草之别名,详该条。
名词。出《玄女经》。亦名臭鼠。即阴蒂。
病名。系指喉疳病之因于胃热上炎者。详喉疳条。
见《种福堂公选良方》。为黄蜡之别名,详蜂蜡条。
见《江西民间草药》。为草石蚕之别名,详该条。
见《南方主要有毒植物》。为岗梅根之别名,详该条。
《杨氏家藏方》卷十二方。黄芪八两,当归三两,肉桂(去粗皮)、木香、乳香(另研)、沉香各一两。为细末,用绿豆粉四两,生姜自然汁煮糊和丸,梧桐子大,每服五十丸,温水送下,不拘时。治疮疡误治,邪滞经络,白脓
证名。见《丹溪心法附余》卷十一。指膈以上蕴热所致的衄血。《证治要诀·诸血门》:“上膈极热而衄者,金沸草散去麻黄、半夏,加茅花如荆芥数。”《张氏医通·衄血》:“六脉俱大,按之空虚,心动面赤,善惊上热,乃
参见许氏幼科七种条。
病证名,又名痛渴、三消,为津液枯燥,虚热内盛的病证。临床以口渴、饮多、食多、尿多而消瘦为特征。《幼科铁镜》:“三消之症,实热者少,虚热者多,不足之症……始而心肺消渴,或脾胃消中,或肾水消浊。传染日久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