记作业>中医中药>中医百科>肉疙瘩

肉疙瘩

俗病名。为肉芽组织过度增生的一种皮肤病。见《中医外科学讲义》(上海中医学院编)。又名锯痕症肉蜈蚣、多继发于外伤烧伤或手术后的瘢痕上,亦可因疮疖后而继发者。好发于胸、背及四肢等处。皮损高突不平,逐渐扩展,形状不一,大小不等;或如蟹爪,坚韧有弹性,色淡红或暗红,表面光滑无毛发;或有痛痒感。若发生关节部位,可影响活动功能。外贴黑布膏或苦参子膏。发痒者,用山豆根五倍子各30克,研末,麻油调,厚敷患处,五日敷一次。即瘢痕疙瘩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狗屎木

    见《广西中药志》。为华山矾之别名,详该条。

  • 局方黑神散

    即黑神散第一方,见黑神散条。

  • 没石子

    出《子母秘录》。即没食子,详该条。

  • 马蜞啮人

    病名。见《疡医大全》卷三十八。即蛭食。详该条。

  • 东丹李慕华

    【介绍】:见耶律倍条。

  • 脏会

    八会穴之一。《难经·四十五难》:“脏会季胁。”李胁指章门穴。盖章门为脾之募穴,脾为生化之源,五脏皆取禀于脾,故名。凡五脏疾患,皆可酌情取用。

  • 王诚叔

    【介绍】:见王宗正条。

  • 华佗琼酥散

    《华佗神医秘传》卷三方。蟾酥一钱,半夏、羊踯躅各六分,川乌、胡椒、川椒各一钱八分,荜拨三钱。为末,每服半分,陈酒调服。用于痈疽疮疡施刀前的麻醉。

  • 闭口疔

    病名。出《治疔大全》。即龙泉疔。见该条。

  • 足厥阴

    十二经脉之一。出《灵枢·经水》。即足厥阴肝经,见该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