记作业>中医中药>中医百科>肌痹

肌痹

病名。出《素问·痹论》。①指寒湿侵袭肌肤所致的痹症。又名着痹湿痹。《素问·长刺节论》:“病在肌肤,肌肤尽痛,名曰肌痹,伤于寒湿。”《圣济总录》卷十九:“肌痹,其状皮肤弗营,肌肉瘾(同顽)厚而不仁是也。”《张氏医通》卷六:“肌痹者,即著痹、湿痹也。留而不移,汗出,四肢痿弱,皮肤麻木不仁,精神昏塞。”治宜天麻丸细辛汤神效黄芪汤五痹汤等方。参见湿痹条。②指脾痹。《症因脉治》卷三:“脾痹之症,即肌痹也。四肢怠惰,中州痞塞,隐隐而痛,大便时泻,面黄足肿,不能饮食,肌肉痹而不仁。”参脾痹条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罗适

    【生卒】:十二世纪中期【介绍】:宋代医家。宁海(今浙江宁海)人。任桐城(今属安徽)县尉时,因见当地巫术盛行,不信医药,曾发动医家主持编校医书,撰成《伤寒救俗方》一书,在普及医药方面起了一定作用。

  • 刺毛菇

    见《黑龙江省主要野生药用植物的鉴别及中草药新制剂》。为绒背蓟之别名,详该条。

  • 五脏六腑之海

    ①指足阳明胃经。《素问·痿论》:“阳明者,五脏六腑之海。”②指胃。《灵枢·五味》:“胃者,五脏六腑之海也;水谷皆入于胃,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。”③指冲脉。《灵枢·逆顺肥瘦》:“夫冲脉者,五脏六腑之海也,

  • 泻火止痛汤

    《石室秘录》卷六方。炒栀子三钱,白芍药二两,甘草、半夏、柴胡各一钱。水煎服。治火郁心痛。

  • 争墙风

    见《常用中草药配方》。为紫葳茎叶之别名,详该条。

  • 搅肠痧

    病证名。即干霍乱。《世医得效方》卷二:“心腹绞痛,冷汗出,胀闷欲绝,俗谓搅肠沙,今考之,此证乃名干霍乱。”参见痧、干霍乱条。

  • 夜合叶根

    见《贵州草药》。又名夜关门。为豆科植物马鞍叶羊蹄甲Bauhinia faberi Oliv.的根。分布陕西、湖北、广西及西南地区。苦、涩,平。止泻,安神,止痛,散结。①治腹泻,心悸失眠,筋骨疼痛。内服

  • 李逢吉

    【生卒】:757~835【介绍】:唐代医生。字虚舟。陇西(今甘肃陇西、武山一带)人,通方书,自调药剂,为父疗治痼疾。

  • 东松岗哇

    【介绍】:唐代著名医学家。其汉名难以查考。约生活于公元八世纪。藏王赤松德赞执政(754~797)时期,应聘入藏。据载,赤松德赞曾给予王室侍医职衔。后因赤松德赞患病,再次应邀入藏,并很快治愈赤松德赞的病

  • 法征麟

    【介绍】:清医家。字仁源。江苏武进人。家世业医,得家传之秘,视病洞见症结。医德高尚,能急人之难。著有《医学要览》1卷、《伤寒辨证》两卷、《医通摘要》3卷,未见传世。弟公麟、子谦益、复、学山,孙雄,均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