记作业>中医中药>中医百科>肌痹

肌痹

病名。出《素问·痹论》。①指寒湿侵袭肌肤所致的痹症。又名着痹湿痹。《素问·长刺节论》:“病在肌肤,肌肤尽痛,名曰肌痹,伤于寒湿。”《圣济总录》卷十九:“肌痹,其状皮肤弗营,肌肉瘾(同顽)厚而不仁是也。”《张氏医通》卷六:“肌痹者,即著痹、湿痹也。留而不移,汗出,四肢痿弱,皮肤麻木不仁,精神昏塞。”治宜天麻丸细辛汤神效黄芪汤五痹汤等方。参见湿痹条。②指脾痹。《症因脉治》卷三:“脾痹之症,即肌痹也。四肢怠惰,中州痞塞,隐隐而痛,大便时泻,面黄足肿,不能饮食,肌肉痹而不仁。”参脾痹条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支改斋

    【介绍】:见支秉中条。

  • 辨证施治纲要

    书名。北京市中医医院编。前有概述、四诊,辨证部分包括八纲、六经、卫气营血和三焦、脏腑经脉辨证,并介绍中医诊治中的审证求因,论述简要。治疗部分,重点介绍治法总则和常用治疗方法,末附方剂索引。1962年由

  • 脾中寒证

    指脾受寒邪所致的病证。《三因极一病证方论》卷二:“脾中寒之状,心腹胀,四肢挛急,嗳噫不通,脏气不传,或秘或泄。”治宜温脾散寒为主。选用不换金正气散、附子五积散、姜附汤、温脾丸等方。

  • 三阳头痛

    病证名。见《医垒元戎·三阳头痛》。太阳头痛、阳明头痛、少阳头痛的合称。《冷庐医话》卷三:“头痛属太阳者,自脑后上至巅顶,其痛连项;属阳明者,上连目珠,痛在额前;属少阳者,上至两角,痛在头角。”治疗当于

  • 十脉

    《素问·气穴论》:“……内解写于中者十脉。”王冰柱:“……五脏之脉,左右各五,故十脉也。”

  • 太医局九科

    宋代太医局培养医生设立之科目。即大方脉、小方脉、风科、眼科、疮肿兼折疡、产科、口齿兼咽喉科、针兼灸科、金镞兼书禁科。

  • 太平膏

    《类证活人书》卷六方。紫菀、款冬花、杏仁霜各三两,知母、川贝母、茜根、薄荷末各二两,百药煎、粉草、海粉(飞净)各一两,诃子肉、儿茶各五钱。研极细末,炼白蜜和药,不拘时噙化。治火烁肺金,气失清化,致干咳

  • 疮痘入目

    病名。见明·倪维德《原机启微》。即痘疮入眼。详该条。

  • 井栏骨折断

    病名。即锁骨骨折。出《陈氏秘传》。详锁子骨伤条。

  • 寒胜则浮

    出《素问·阴阳应象大论》。浮,浮肿或虚胀。寒为阴邪,易伤阳气,阴邪盛阳气虚,则水湿运行不畅,故出现胀满浮肿。如脾阳虚的腹胀便溏,脾肾阳虚的水肿等,均属寒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