见《广西野生资源植物》。为黄毛耳草之别名,详该条。
【介绍】:见张曜孙条。
病证名。见《丹溪心法·头眩》。又称湿晕。因感受湿邪所致。症见头重眩晕,鼻塞声重,呕吐痰涎,身体沉重等。治宜散湿化湿为主。可用除湿汤、渗湿汤、芎术除眩汤等方。伤湿头运又有寒湿与湿热之分。详寒湿眩晕、湿热
见《四川中药志》。即茴香根,详该条。
病名。《外科大成》卷二:“为其管盘绕于肛也。”即环肛漏。参见该条。
儿科的别称。古人认为婴幼儿语言不能通,病情不易测,言其小儿疾病诊断的困难,故名。《幼科释迷》即使能言,亦可以“不饥为饥,不渴为渴,不痒为痒,不疼为疼”以假乱真。因此,医生必须详察,才能得到正确的诊断。
病名。出《医钞类编》。指妇人阴部灼热的一种病症。可用泽兰叶煎汤熏洗。
颈部的脉管,相当于人迎脉搏动处。《灵枢·水胀》:“水始起也,目窠上微肿,如新卧起之状,其颈脉动……。”
见《医宗金鉴》。即木鳖子,详该条。
见疡医证治准绳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