经穴名。在头部者,称头窍阴;在足部者,称足窍阴,同属足少阳胆经。见各该条。
见《闽东本草》为秋鼠曲草之别名,详该条。
见治疔汇要条。
指心受寒邪所致的病症。《金匮要略·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》:“心中寒者,其人苦病心如噉蒜状,剧者心痛彻背,背痛彻心,譬如蛊注。”《三因极一病证方论·五脏中寒证》:“心中寒之状,……恶寒,四肢厥,自吐,
病名。即右耳后一寸三分高骨处之有头疽。见《外科正宗》卷一。又名耳后发、耳后疽、耳后疮、发颐、参发颐、耳后毒。证同夭疽。治法参见有头疽条。
【介绍】:明代医生。江西波阳县人。博览群书,精于脉理,善于记忆选方,治病效果较好。
内科杂病专著。29卷(即《景岳全书》卷9~37)。明·张介宾撰。内容为内科杂病(共70余种,不包括伤寒病)证治,对每种病证均引录古说,参以己见。作者长于温补,其温补学说的见解,在本书多种病证的论述和治
病名。见《秘传眼科龙木论》。即黑水凝翳内障。见该条。
病证名。出《备急千金要方》卷五。指初生口噤嘴唇苍白者,参口噤条。
见清·汪双池《医林纂要·药性》。即丝瓜络,详该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