婴儿出生后,左右顶骨与额骨形成的菱形骨间隙。参见囟条。
背脊天柱骨(第七颈椎)以下的第二胸椎的棘突部分。《医彀》:“肩胛际会处为三柱骨。”
【介绍】:清代医家。字小溪。四川岳池人。幼多羸疾,弃儒习医。医术日精。撰有《家藏蒙筌》18卷(1836),汇集脉学、诸科病证及本草药性等以普及医学知识。另有《医学入门》8卷(1857)。子迪哲、孙光海
与真阴相对而言。即肾阳。详该条。
六气病因之一。①《幼科要略》:“长夏湿令,暑必兼湿,暑伤气分,湿亦伤气。汗则耗气伤阳,胃汁大受劫灼,变病由此甚多。”②《中医临证学基础》:“人体感暑夹湿,除暑的见证外,还伴有四肢困倦,食欲不振,胸闷,
气功功法。是一套十节动功,由庞鹤明所倡。此功式子单纯,难度不大,着重运动韧带小关节和平时不运动的关节;发动内气较快;神与形合,以形引气,形松意充。具有舒筋强身,增智益神的作用。其功法:①鹤首龙头气冲天
【介绍】:宋代儿科医生。祖父范防御以小儿医闻名。思明继承家学,长于小儿癍疹。
病名。生长在皮肤上的赘瘤。出《外科正宗》卷四。由于肝失血荣,以致筋气外发而生。本病初起如赤豆大,质硬,时久表面微呈枯槁,逐渐碎裂,蓬松如刺,形如花蕊。多发于手、足、头皮、胸乳等处。治疗:根蒂细小者,用
①精神散乱,目有幻见为惑。《灵枢·大惑》:“卒然见非常处,精神魂魄,散不相得,故曰惑也。”②狐惑病之蚀于喉者为惑。《金匮要略·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》:“狐惑之为病,状如伤寒,默默欲眠,目不得闭,卧起
【介绍】:宋代医家。字彦深,号愈庵。镇江(今江苏镇江)人。通医术,集书数千卷,常摘录精要,加以点校。撰《集善方》36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