蛊
病名。①泛指由虫毒结聚,络脉瘀塞引起胀满、积块的疾患。《赤水玄珠·虫蛊》:“蛊以三虫为首。……彼蛊证者,中实有物,积聚已久,湿热生虫。”《证治汇补》卷六:“胀满既久,气血结聚不能释散,俗名曰蛊。”参见虫臌条。②指少腹热痛,溺白浊的病证。《素问·玉机真藏论》:“少腹冤热而痛,出白,一名曰蛊。”③指房事过度成疾。见《左传·昭公元年》。④指古代用毒虫所制的一种毒药。《诸病源候论·蛊毒候》:“多取虫蛇之类,以器皿盛贮,任其自相啖食,唯有一物独在者,即谓之为蛊,便能变惑,随逐酒食,为人患祸。”
病名。①泛指由虫毒结聚,络脉瘀塞引起胀满、积块的疾患。《赤水玄珠·虫蛊》:“蛊以三虫为首。……彼蛊证者,中实有物,积聚已久,湿热生虫。”《证治汇补》卷六:“胀满既久,气血结聚不能释散,俗名曰蛊。”参见虫臌条。②指少腹热痛,溺白浊的病证。《素问·玉机真藏论》:“少腹冤热而痛,出白,一名曰蛊。”③指房事过度成疾。见《左传·昭公元年》。④指古代用毒虫所制的一种毒药。《诸病源候论·蛊毒候》:“多取虫蛇之类,以器皿盛贮,任其自相啖食,唯有一物独在者,即谓之为蛊,便能变惑,随逐酒食,为人患祸。”
见《药材资料汇编》。为密蒙花之商品名,详该条。
药物发泡灸之一。用生大蒜捣烂成泥敷贴穴位上使之发泡的方法。敷贴时间约1~3小时,以局部起泡为度。适用于虚劳,乳蛾等。
【介绍】:南宋医家。曾任太医局助教,并差充四川总领所检察惠民局。嘉定元年(1208)为《太平惠民和剂局方》作序,并编次《指南总论》3卷,附于书后(原在卷首),简述药物合和、炮制及几十种病证、治法及用药
肾所产生而构成骨髓的物质。《素问·逆调论》:“太阳气衰,肾脂枯不长。”
【生卒】:1860~1933【介绍】:清末至民国间医家。字寿甫。河北盐山人。自幼学习四书五经,青年时期开始学习医学。民国初年,曾在国民党军阀统治的部队里任军医正数年。后又转回医界,在沈阳创办立达中医院
消瘦干燥之意。《灵枢·根结》:“皮肉宛膲而弱也。”
小儿烦躁的表现。《婴童百问》:“嗞啀者,心经有风邪,精神恍惚,心躁生风,热多不安,烦久则惊,风多不定,躁久而搐。”治宜清热镇惊,用七物黄连汤;风热重者,用至宝丹。
①《证治准绳·类方》第五册方。川芎、郁金、荆芥、薄荷、红豆各等分。入盆硝适量,为细末,每次少许,搐鼻内。治风热上攻,头目眩痛,鼻塞牙痛。②《杂病源流犀烛·身形门》卷二十五方。蔓荆子、青黛、川芎各一钱二
《喉症全科紫珍集》卷上方。文蛤一个,硇砂、巴豆霜各等分。将文蛤挖一孔,填硇砂、巴豆霜于内,面封固,放锅中微火炒枯黑(如文蛤破,换蛤再炒),取出,放地上出火毒,再用元米炒枯黑,为细末,每用少许,置疮口上
病名。指雷头风病势较剧者。《证治准绳·杂病》:“但头痛倏疾而来,疼至极而不可忍,身热目痛便秘结者,曰大雷头风。”详雷头风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