原有舌苔突然剥脱的舌象。即光剥舌,详该条。
病名。出《刘涓子鬼遗方》卷一。即肩疽。见该条。
见《上海常用中草药》。为石蒜之别名,详该条。
【介绍】:宋代医家。字方叔。长洲(今江苏苏州)人。擅长外科,著有《疡医方论》、《疡医本草》,均佚。
病名。①指有流行性,因蛊毒引起腹部胀大,四肢浮肿,形体消瘦者。见《千金要方》卷二十四。《医林绳墨·膨胀》:“至若蛊胀之症,所受山岚瘴气,或虫蛇蛊毒之物,遂使大腹作胀,肚见青红之纹。皆由山岚蛊毒之气,因
病证名。指脏腑之气与寒冷相搏所致的疾患。《诸病源候论·冷气候》:“夫藏气虚,则内生寒也。气常行府藏,府藏受寒冷,即气为寒冷所并,故为冷气。其状或腹胀,或腹痛,甚则气逆上而面青手足冷。”《圣济总录·诸气
【介绍】:宋代官吏。字华父。蒲江(今四川蒲江)人。著《学医随笔》1卷。
①危险、病危。《素问·灵兰秘典论》:“殁世不殆。”《灵枢·五变》:“时下则殆。”②通怠。懈怠、懒惰。《灵枢·九针十二原》:“正往无殆。”③通逮。及、等到。《医方集解》:“风则上先受之,湿则下先受之,殆
①运气术语。指六气定位中的在泉之气。如水位下之土气、土位下之金气等。《素问·六元正纪大论》:“徵其下气而见可知也。”②人身下元之气。《灵枢·口问》:“下气不足,则为痿厥心悗。”③治疗效应降气或镇潜。《
病证名。见《医宗金鉴·妇科心法要诀》。病因饮食不节,或劳伤形体,损伤脾胃不能摄血归源;或素有心气不足,复因饮酒劳倦,致令心火乘脾所致。症见崩漏下血夹有水湿,或每日水泻一二次,气短,怠惰嗜卧,疲倦乏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