脏腑惊证之一。详该条。
刺法术语。《难经·七十六难》:“当补之时,从卫取气。”指针刺补法操作时,应在浅部候气,并往下按纳。后世刺法以先浅后深为补,理本于此。
指脂肪虽多而身形小的人。《灵枢·卫气失常》:“脂人者,虽脂不能大者。”
病证名。见《小儿药证直诀》卷下。小儿热盛生风,欲为惊搐,血气未实,不能胜邪,故发搐。大小便依度,口中气热,当发之。用大青膏。
病名。是一种发作时常有意识障碍,肌肉痉挛,感觉和行动异常的病证。多因小儿形气未充,神志未定,如被惊恐,或风邪外感,或痰热、食积所伤而引起;亦有由于妊母受惊,得之于先天者。《诸病源候论》卷四十五:“痫者
《杂病源流犀烛·脏腑门》卷十七方。枳壳、枳实、川芎、柴胡、陈皮、香附、白芍药、炙甘草。为末,水煎服。治肝实火盛,左胁疼痛。
经穴别名。出《外台秘要》。即天窗。见该条。
见广嗣纪要条。
《素问》篇名。汤液,五谷之液;醪醴,皆酒之属。古人用汤液醪醴治病,今之煎剂、酒剂,即由此发展而来。本篇首先讨论了汤液醪醴的制法及治疗作用,故名。下文提示患者的精神状态与抗病机能的密切关系,指出养生防病
我国民间流传已久的一种疗法。据记载:由术者练功运气,通过手的穴位发放“外气”,达到病人的穴位,以激发病人经络中的“内气”,从而通经络、调气血,达到治病的目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