记作业>中医中药>中医百科>里寒证

里寒证

证名。指伤寒阴证,即中寒。《医学心悟·伤寒主治四字论》:“何谓里寒?凡伤寒不由阳经传入而直入阴经手足厥冷,脉微细,下利清谷者,名曰中寒。”如太阴病理中汤证,少阴病四逆汤证,厥阴病当归四逆汤证等。亦指慢性病的脏腑寒证。症见脘腹冷痛,呕吐清水大便溏泄小便清长,畏寒肢冷,面色苍白,舌淡苔白滑,脉沉迟或微细等。治宜温中祛寒为主,方如吴茱萸汤附子理中汤等。参见寒证条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细独脚金

    见《广西本草选编》。为独脚柑之别名,详该条。

  • 举手托天

    练功方法之一。见上海中医学院附属推拿学校《推拿学》。两掌缓缓上托,举过头顶,掌心朝上,再渐渐收回至两腰部。

  • 枳朴二陈汤

    《症因脉治》卷二方。枳实、厚朴、半夏、茯苓、陈皮、甘草。水煎服。治胃家有痰,兼有食积者。

  • 五眼果

    见《广西中草药》。为广枣之别名,详该条。

  • 跌蹶

    出《金匮要略浅注》卷八。即趺蹶。详该条。

  • 客热

    病证名。小儿发热,进退不定,如客之往来,故名。元·朱丹溪《幼科全书》:“客热者,邪妨于心也;心若受邪,则热形于额,故先起于头面,次而身热,恍惚多惊,闻声则恐,良由真气虚而邪气胜也。邪气既胜,则真气与之

  • 天蛇疮

    病名。出《外科启玄》卷十二。多由草中花蜘蛛螫伤,复被水湿外浸所致。生于肌肤,起泡作痒,破流粘汁。外敷二味拔毒散。类似虫咬皮炎。即天蛇毒。见该条。

  • 李子建

    【介绍】:宋代医家。生平不详。研讨仲景之书八年,认为伤寒无恶证,而庸医往往误投药剂伤人,撰有《伤寒十劝》1卷。

  • 汗粟

    病证名。指寒邪束表,误用寒凉,以致寒郁化热。其症“形如芝麻,细细白泡,似乎疮,痒痛全无,惟胸腹胫内居多”(明·秦景明《幼科金针》)。治宜清热透发,用加减柴胡汤(柴胡、黄芩、连翘、牛蒡子、桔梗、山栀、葛

  • 小儿大衄

    指小儿眼、鼻、耳、口七窍出血。《普济方》卷三百八十九:“血虚受热,散漫失度,出于七窍者,为大衄。”《疡医大全》:“耳目口鼻窍中一齐出血,药不及煎,死在旦夕俄顷,用冷水当面喷几口,急分开头发,用粗纸数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