指头部七窍及前、后阴。《素问·阴阳应象大论》:“六经为川,肠胃为海,九窍为水注之气。”马莳注:“头有七阳窍,下有二阴窍,人身止有此九窍耳。”
病名。出《素问·腹中论》。即胃脘痈。见该条。
证名。《诸病源候论》卷廿八:“目是五脏六腑之精华。凡人脏腑不足,精虚而邪气乘之,则精散,故视一物为两也。”即视歧,详该条。
【介绍】:清代医生。字子容。梁溪(属江苏无锡)人。精于痘科,撰《痘学真传》八卷(1732年)。
为人指甲之别名,见《眼科龙木论》。详该条。
病名。绕足胫而生的一种肿疡。见《疡医准绳》卷四。由湿热下注,蕴蒸肌肤而成。其症绕足胫生核数个,日久肿痛,溃烂流脓血,缠绵难愈。治宜健脾利湿,清热解毒。内服防风通圣散化裁;局部发热者,服当归拈痛汤。外贴
病名。《杂病源流犀烛》卷二十四:“马牙疳,初生小儿胎内受热,见风即生,但看牙根上有白色如脆骨者即是。”即马牙。详该条。
药物剂型之一。把药物研成极细粉末,加适当粘合剂制成纺锤、圆锥、长方等不同形状的固体制剂。内服时可将锭捣碎,温开水送服。外用时可用水、或醋、或麻油等磨或捣碎成粉调匀涂患处。如紫金锭等。
见《陆川本草》。为锦地罗之别名,详该条。
见《张氏医通》卷十。又名推肠生、蟠肠生、盘肠献花、盘肠产、盆肠生、催肠生。过去一般认为产母平日气虚,临产时努挣,浑身气血下注,以致肠随儿下,儿下后肠仍不收。相当于临产时产妇直肠脱出。宋·陈选《妇科秘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