>
见《抱朴子》。即铜绿,详该条。
见《本草纲目拾遗》。为路路通之别名,详该条。
指风和燥相结合,多感于秋燥时令。临床表现为头痛、发热、恶寒无汗、鼻塞、唇燥、咽干、干咳、胸胁痛、皮肤干涩,舌苔白薄而干,脉浮涩等。治宜润燥清肺,兼以疏风。
即舌謇。详该条。
【介绍】:见叶大椿条。
即唇风。详该条。
补法之一。用温性补益药治疗虚寒证的方法。如脾胃虚寒用理中汤;肾气虚寒用右归丸。
出《小品方》。为芦花之别名,详该条。
【介绍】:见张璐条。
见《湖南药物志》。为络石藤之别名,详该条。
【介绍】:见尤怡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