记作业>中医中药>中医百科>阳明腑病

阳明腑病

病名。亦称阳明腑证。《伤寒辨证·六经证治》:“潮热自汗谵语、发渴、大便闭,揭去衣被,扬手掷足,发斑发黄,狂乱恶热,脉沉数,病在府也。”治宜攻下燥实为主。《医学心悟·阳明经病》:“假如邪已入腑,发热转为潮热,致有谵语、燥渴、便闭、腹胀等症,是为邪气结聚,则用承气汤下之。”《伤寒全生集·足阳明经见证治例》:“若潮热、自汗、谵语、发渴、不恶寒、反恶热、揭去衣被、扬手掷足,或发斑、发黄,狂乱,大便燥实不通,或手足乍冷乍温,腹满硬痛,喘急,此是正阳明胃腑本实病也。急宜调胃承气汤下之。”《医宗金鉴·订正伤寒论注》:“其治阳明府病,虽均为可下,然不无轻重之分。故或以三承气汤下之,或麻仁丸通之,或蜜煎、胆汁导之,量其病而治之可也。”参见阳明病、阳明经病条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鹭鸶咳丸

    见《中药制剂手册》。炒杏仁、生石膏、栀子(姜水炒)、天花粉、炒苏子、煅蛤壳、栝蒌皮各60克,炒牛蒡子、青黛、射干各30克,甘草12克,细辛6克,龙涎香1.5克,麝香0.6克。为细末,炼蜜为丸,每丸重1

  • 夹荧疽

    病名。见《外科大成》卷二。即肋疽。见该条。

  • 青树跌打

    见《云南中草药选》。为滑叶跌打之别名,详该条。

  • 结阴便血

    证名。①便血之一。《景岳全书·血证》:“结阴便血者,以风寒之邪,结于阴分而然,此非伤寒之比。盖邪在五脏留而不去,是谓之结阴,邪内结不得外行,则病归血分,故为便血,……以平胃地榆汤温散之剂主之。”详便血

  • 内肾

    即肾脏。与外肾(男子外生殖器)相对而言。

  • 妊娠牙痛

    病证名。见《陈素庵妇科补解》。多由胃火炽盛或阴虚胃热,火热循经上炎所致。若症见牙痛、口臭、其牙喜冷恶热。治宜清泻胃火,凉血止痛。方用清胃散。若牙痛、口燥咽干,五心烦热。治以清胃滋阴止痛,方用玉女煎。

  • 内托酒煎汤

    《医学入门》卷七方。黄芪、当归尾各二钱,柴胡一钱半,连翘、肉桂、白芷、牛蒡子各一钱,升麻七分,黄柏、甘草各五分。水酒各半煎服。治邪在足少阴经,痈生腿外侧;或因寒湿而致的附骨疽。

  • 放痧法

    又名刺痧法。主治实热痧毒深入血肉中,有青筋、紫筋现于肘弯、腿弯者。用消毒三棱针于曲池、委中直刺或斜刺,放出紫黑血,使痧毒有所泄,然后根据痧症用药。若未现痧筋者,可用手蘸水拍之即现。余如手足十指尖或指背

  • 刘翱鲤

    【介绍】:参见刘继芳条。

  • 颅囟经

    儿科著作。书名取小儿初生时颅囟未合之义。又名《师巫颅囟经》。2卷(一作3卷)。托名周穆王时“师巫”所传(一作东汉·卫汛撰)。明代以后原书已佚,今存本为《四库全书》本(系自《永乐大典》中辑佚者),己非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