记作业>中医中药>中医百科>阳黄

阳黄

病证名。为黄疸两大类型之一。见《伤寒微旨论》。《景岳全书·杂证谟》:“阳黄证因湿多成热,热则生黄,此即所谓湿热证也。”由湿热蕴蒸肝胆,胆热液泄,外渗肌肤,下流膀胱而致一身面目及小便尽黄。主要症状为发热,烦渴,身目黄色鲜明如橘子色,小便色深如浓茶,伴食欲减退或恶心呕吐大便不畅,腹胀胁痛舌质红,苔黄腻,脉弦数等。治法以清化湿热为主。热重于湿者,常用茵陈蒿汤、梔子柏皮汤、大柴胡汤等;湿重于热者,可用茵陈五苓散等。针灸疗法瓜蒂散搐鼻、毛茛发泡疗法等,对退黄及症状都有一定疗效。参见黄疸、湿热发黄条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绿泽兰

    见《云南中草药》。为类梧桐之别名,详该条。

  • 皂荚刺

    见《太平圣惠方》。即皂角刺,详该条。

  • 串疮

    病名。见《辨证录》卷十三瘰疬门。即瘰疬。详该条。

  • 铁牛七

    见《陕西中草药》。为铁棒锤之别名,详该条。

  • 赵养葵

    【介绍】:见赵献可条。

  • 慎火草

    出《备急千金要方》。为景天之别名,详该条。

  • 张氏医书七种

    见张氏医通条。

  • 曹家达

    【介绍】:见曹颖甫条。

  • 明沙参

    见《中药志》。为明党参之别名,详该条。

  • 大地丁草

    见《广西中药志》。为黄花母之别名,详该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