见《中国药用植物志》。为瓜子金之别名,详该条。
病证名。指因出血过多所致的眩晕。《杂病源流犀烛·头痛源流》:“失血眩晕,或吐衄太甚,或便血过多,或由伤胎,或由产后,或由崩漏,或由金疮跌扑、拔牙。往往闷绝,不省人事。”治宜补血益气。用芎归汤、归脾汤、
指以提插、捻转手法配合阴阳奇偶的关系来分别补泻的方法。古人认为阳数奇而属天为补,阴数偶而属地为泻,故补法用九数,泻法用六数。例如补法当紧按慢提或向左捻转九次,如不得气,少停再行九次,如此重复三遍,使成
病名。《证治准绳·杂病》:“土疳证谓睥上生毒,俗呼偷针眼是也。”即针眼。详该条。
见《上海常用中草药》。为蒲蒻之别名,详该条。
古人认为卫气有规律地运行于全身,每天按一定的循行路线往复运转五十周次,白天二十五周次,夜间二十五周次。《灵枢·卫气行》:“故卫气之行,一日一夜五十周于身,昼日行于阳二十五周,夜行于阴二十五周,周于五脏
用药法则。指病在下部深远的,或病程较长的,以作用复杂的方药治之。《素问·至真要大论》:“近者奇之,远者偶之。”张景岳:“远者为下为阴,用其重而急也。”
眼科著作。2卷。明代作品。撰人佚名。首卷为目疾症候总论,及五轮八廓病证等;卷1眼科治疗药方并分论药性品目;卷2五轮八廓主病图及72种眼病(上列图,下为七言诗及所用药品),末附眼科用药便览。现有明万历间
指三焦。因其有疏通水道的作用,故名。《素问·灵兰秘典论》:“三焦者,决渎之官,水道出焉。”参见三焦主决渎条。
【介绍】:明末医生。字思兰。临川(今江西抚州)人。撰有《医案》一卷(1644年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