病名。出《灵枢·五变》。①即消渴病。《儒门事亲》:“消瘅者,众消之总名。”《证治准绳·消瘅》:“渴而多饮为上消,经谓膈消;消谷善饥为中消,经谓消中;渴而便数有膏为下消,经谓肾消。”参消渴、上消、中消、
见《滇南本草》。为松笔头之别名,详该条。
见《玉局方》。即樟树皮。详该条。
见《广西药用植物名录》。为四方藤之别名,详该条。
①五治法之一。对于病邪深伏,临床表现复杂的病证,应求其脏腑阴阳所属而治。《素问·至真要大论》:“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,热之而寒者取之阳,所谓求其属也。”②连续不断。《灵枢·九针十二原》:“余哀其不给而属
见《贵州草药》。为地蜂子之别名,详该条。
病证名。见《竹林女科证治》。即胎前消渴。详该条。
即下午,申时。《灵枢·病传》:“夏早晡。”
练功方法之一。见上海中医学院附属推拿学校《推拿学》。两足分开呈内八字形,屈膝下蹲,两手后伸,挺肘翘掌,四指并拢,拇指外分,挺胸收腹,两目平视,呼吸随意。
旃,音毡,zhān。见《药物学大成》。为番泻叶之别名,详该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