记作业>中医中药>中医百科>阴证喉痹

阴证喉痹

病名。①多由少阴素虚,寒邪直中其经所致。症见咽喉疼痛,手足厥冷身重畏寒自汗欲寐,脉沉细,腰膝酸弱等。《喉科心法》:“此证虽咽喉疼痛异常,却不红肿或且带白色,口不渴,喜饮滚汤不多,小便清长,或兼腹疼泄泻手足厥逆,或头痛如破,身重恶寒,或头重如压,身体痛,自汗喜睡,或微热面赤干呕厥逆,喉间清涎成流而出,脉沉微细,乃足少阴肾经中寒之重症也。由其人肾中真阴本虚,寒邪乘虚直中其经,逼其微阳上浮而为咽痛,是无阳纯阴之症,故名阴证喉痹。”治宜温散寒。用四逆汤理中丸肾气丸等加减。②《喉科心法》把气虚喉痛血虚喉痛阴虚喉痛、痨嗽咽喉痛、咽喉痛失音等总称为阴证喉痹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回阳草

    见《滇南本草》。为卷柏之别名,详该条。

  • 拇指

    拇,同母。即母指。①手大指。《灵枢·五色》:“黑色出于庭,大如母指,必不病而卒死。”②足大趾。《素问·骨空论》:“膝痛,痛及拇指治其腘。”

  • 豆豉菜根

    见《贵州民间方药集》。即蜘蛛香,详该条。

  • 胞门

    ①亦作子门,即子宫口。《金匮要略·妇人杂病脉证并治》:“妇人之病……胞门寒伤,经络凝坚。”②经穴别名。所指有二:①出《针灸甲乙经》。即气穴,见该条。②出《备急千金要方》。即水道穴。见胞门、子户条。

  • 伤寒论述义

    书名。《聿修堂医学丛书》之一。5卷。日本·丹波元坚撰于1827年。作者在钻研其父丹波元简《伤寒论辑义》的基础上,参考各家学说,针对《伤寒论》中所述病情、病机予以重点剖析,以补《伤寒论辑义》之不足。此书

  • 舌痈

    病名。《杂病源流犀烛》卷二十四:“舌痈,舌红而肿大,属心经火盛。”亦有胃中伏热熏蒸积毒而成者。初起舌赤红肿,如豆如樱,继之肿痛甚剧,痰涎增多,难于饮食语言。治宜清热解毒,可内服凉膈散或黄连解毒汤等加减

  • 骨蒸孩劳

    病证名。见《幼科要略》。因小儿热病,表里不和,屡清消不愈,病势淹缠,潮热骨蒸,肌体消瘦。参小儿骨蒸、疳痨条。

  • 肾消

    病名。①亦作肾痟、下消。《太平圣惠方》卷五十三:“饮水随饮便下,小便味甘而白浊,腰腿消瘦者,肾痛也。”即下消,详见该条。②指强中。《张氏医通·杂门》:“肾消之病,古曰强中,又名内消。”详强中条。

  • 血攻痔

    病名。《疮疡经验全书》卷七:“血攻痔即血出。”指痔核出血明显者。参见内痔条。

  • 唐永卿

    【介绍】:元代医生。嘉定(今上海市嘉定)人。世代行医,永卿继承家学精习医术,任平江路医学教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