记作业>中医中药>中医百科>面目浮肿

面目浮肿

证名。见《金匮要略·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》。有虚实之分。虚证亦称面目虚浮。多因脾、肺、肝、肾脏气虚衰所致。实证多由湿热壅盛、风火水气阳明实热所致。《景岳全书·面病》:“面肿有虚实,肿者为实,浮者为虚。实肿者,或热或痛,乃因风火上炎,此以邪之有余也,脉必紧数,证必寒热。风则散之,火则清之,壅滞秘结则通之利之,邪去而肿自消也。虚浮者,无痛无热而面目浮肿,此或以脾肺阳虚,输化失常,或以肝肾阴虚,水邪泛滥。然浮而就上,其形虚软者,多由乎气;肿而就下,按而成窝者,多由乎水。治气者,须从脾肺,虚则补之,实则顺之;治水者,须从脾肾,虚则化之,实则泻之。然水气虽分上下,而气即水之母,水即气之质,故有相因之化,而亦有相因之治也。……面目虚浮,有因色欲过度,阴虚气越而致者,宜六味地黄汤或八味地黄汤加减八味丸;若因劳倦伤脾,气虚不敛而面目虚浮者,宜参苓白术散归脾汤十全大补汤;若因饮酒过度,湿热上聚而面目浮肿者,宜葛花解酲汤或七味白术散;若因泻痢不止,脾肾气虚而面目浮肿者,宜胃关煎温胃饮;若因饮食不节,阳明壅实,二便秘结而头面满胀者,宜廓清饮,惟小儿多有此证,甚者宜木香槟榔丸下之;若阳明实热,胃火上浮,或烦热干渴而头面浮肿者,宜抽薪饮白虎汤,或大分清饮利之。”《证治汇补》卷四:“面浮,……眼下肿如卧蚕状,将有水肿之虞。若脉浮虚无力,是脾气不足,宜培脾实土。沉实有力,是肺气不顺正,宜降气泻水。”

猜你喜欢

  • 杨氏提纲

    见杨氏提纲医方纂要条。

  • 胎痛

    病证名。指妊娠腹痛。《资生集》引薛立斋:“妊娠腹中不时作痛,或小腹重坠,名胎痛,用内补丸。”

  • 怢(tū 突)慄

    恶寒战栗。《素问·风论》:“故使人佚栗而不能食。”

  • 虫疥

    病名。出《疡科选粹》卷六。由于肝经风盛所致。瘙痒剧烈,搔抓不知痛,久之手掌及指缝多生细虫。治宜内服芦荟丸,外搽蛇床子散。即疥疮。

  • 纹色

    指小儿虎口脉纹的颜色。见《四诊抉微》卷三。又名手筋色、虎口脉色。元·朱震亨《幼科全书》:“紫热红伤寒,青惊白是疳,黑时因中恶,黄即困脾端。”脉纹的颜色一般能反映病情的寒热虚实。纹色红赤,多属火;淡红者

  • 用药禁忌书

    书名。2卷。陆循撰。作者以中医病证列目,叙述药物使用及生活、调摄、宜忌事项。可供中医护理的参考。本书有《溪医述十五种》本。1921年绍兴医药学社出版单行本。

  • 刘云密

    【介绍】:见刘若金条。

  • 心痈

    病名。指位于巨阙穴处的痈。巨阙穴为心之募穴,故名。《圣济总录》卷一百二十八:“巨阙隐隐而痛者,心疽也。心上肉微起者,心痈也。”由心火炽盛,兼平素过度饮酒或贪食辛热,积热化火而成。证见寒热身疼,头面色赤

  • 外阴搔痒

    即阴痒。详该条。

  • 助道方服药须知

    方书名。又名《服药须知》。1卷。宋·温大明撰。刊于1216年。约十五世纪中期经熊宗立重编,改题《温隐居备急海上仙方》(又名《温隐居海上仙方》、《温氏海上仙方》),共载77种病症。每症撰七言四句歌诀一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