见《三因极一病证方论》。即红大戟,详该条。
病证名。指精液稀少。见《辨证录·种嗣门》。又称少精。详该条。
出《古今药物别名考》。为砂仁之处方名,详该条。
病证名。见《灵枢·百病始生》。指胸腹内积块坚硬不移,痛有定处的一类疾患。《难经·五十五难》:“积者,阴气也,其始发有常处,其痛不离其部,上下有所终始,左右有所穷处。”并有五积之分。心积名伏梁,肝积名肥
出李肇《国史补》。为麦饭石之别名,详该条。
经穴别名。出《针灸聚英》。即冲门,见该条。
【介绍】:明代医家。字伯期。婺源大畈(今属江西)人。世医出身。屡考科举不中,改学医术,在黄山白岳山一带行医。临证精于治痘,认为痘科无死证,治不好,是医生之过。著有《痘科秘诀》,已佚。
即金蟾散第一方,见金蟾散条。
指脾气、脾阳、脾阴不足所出现的各种证候。《脉经》卷二:“脾虚,……病苦泄注,腹满,气逆,霍乱,呕吐,黄疸,心烦不得卧,肠鸣。”《圣济总录》卷四十四:“脾虚,论曰脾象土,位处中焦,主腐化水谷,通行营卫,
出《神农本草经》。为麻蕡之别名,详该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