病邪深入所导致的一类逆证。①邪气亢盛,正气不能驱邪外出,邪气因而迅速深入营分、血分的病理过程。多见于急性热病如麻疹等。《温热经纬》:“病在卫分,……以邪从气分下行为顺,邪入营分内陷为逆也”。故防治措施
见《外台秘要》卷二十。即葶苈丸第一方,见葶苈丸条。
病名。见《血证论》卷五。早在《金匮要略·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》中就有关于干血的记载,症状及治疗与本病一致。病因五劳所伤,虚火久蒸,干血内结,瘀滞不通,久则瘀血不去,新血难生,津血不通外荣。症见经闭不行,
《金匮要略》方。柴胡八两,人参、黄芩、甘草各三两,栝蒌根四两,生姜二两,大枣十二枚。水煎,分三次服,日二次。治疟病发渴,亦治劳疟。
【介绍】:清代医家。字锦芳,宜黄(属江西)人,于1750年撰有《医学求真录》16卷,未见流传。另有《脉理求真》、《本草求真》、《锦芳医案》(又名《锦芳太史医案求真初编》),均刊于1769年。黄氏的《本
古病名。出《灵枢·营卫生会》。由于感受风邪,腠理开疏,复因热食之气蒸泄所致。主症为热饮食入胃,随即汗出,或出于面,或出于肾,或出于半身。《证治要诀》卷九:“胃气不固,荣血漏泄,宜黄芪建中汤加浮麦少许。
病证名。又名季夏痹。十二经筋病候之一。《灵枢·经筋》:“手少阳之筋,……其病当所过者即支转筋,舌卷。治在燔针劫刺,以知为数,以痛为输。名曰季夏痹也。”热者无用燔针。
【介绍】:见李子毅条。
病证名,脐胁两旁弦起疼痛名痃气。由饮食不调,生冷过度,与血气相搏,结聚所成。治宜理气消瘀之剂。
五行学说术语。乘,即乘虚侵袭之意。相乘即相克太过,超过正常制约的程度。如肝气过亢,肺金又不能对肝木加以正常克制时,太过的木便去乘士,使土更虚而发生肝气犯胃之类的病。《素问·五运行大论》:“气有余,则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