病名。见清抄本《外科或问》(著人未详)。即瘰疬。详该条。
见会元针灸学条。
人体部位名。见《伤科补要》卷二。即腕关节。由腕骨近端与尺挠骨远端组成。
全舌色红,有两条纵行灰色干燥苔。见于温热病,为内热炽盛,邪结胃腑之象,证见壮热谵语、循衣摸床、神昏撮空等,急用苦寒泄热攻下(见《伤寒舌鉴》)。
名词。出《医心方》。即阴道穹窿。
【介绍】:清代医家。字子仁。江苏江都人。年轻时从名医袁秦邮学医,长于脉诊。著有《伤寒正宗》一书(1678),主要是对张仲景著述的注释,并附许叔微、王好古、庞安时等名家的论述。
肾疳五证之一。出《小儿药证直诀》。详牙疳条。
指长期嗜饮某种浆水、酒类,以致湿滞中焦,影响脾胃,气血耗伤,酿成聚积劳损之病。《金匮要略·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》:“饮伤,……经络营卫气伤,内有干血,肌肤甲错,两目黯黑。”
指平素多汗、易出汗的人。《伤寒论·辨太阳病脉证并治》:“汗家,重发汗,必恍惚心乱,小便已,阴疼,与禹余粮丸。”
颌部的经脉。《灵枢·卫气行》:“别者以上玉耳前,合于颔脉,注足阳明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