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小儿卫生总微论方》卷十七方。铜绿、密陀僧各三钱,白芨(烧存性)九钱。为细末,每用半钱,津唾调涂腋下,三至五日一次。治狐臭。
病证名。指惊风后出现的失音。多由津液受伤,肺肾阴虚所致。治法详久喑。
见《浙南本草新编》。为翅茎香青之别名,详该条。
见萧步丹《岭南采药录》。为山柰之别名,详该条。
见《植物名实图考》。为茴香茎叶之别名。详该条。
出《新修本草》。为扁青之别名,详该条。
出《两京记》。为李子之别名,详该条。
苔质致密,颗粒细腻,中心稍厚,边周较薄,擦之不去,刮之不脱,舌面如罩着一层粘液,呈油腻状。为胃中阳气被阻,痰湿内盛之候,多见于湿浊、痰饮、食积、顽痰等一类病证。
病证名。是指经行涩滞不爽。《圣济总录》卷第一百五十一:“治妇人月经滞涩,调顺荣气,姜黄散方(姜黄半两,丁香半两,当归炒一两,芍药一分,右四味,捣罗为散,每服二钱匕,温酒调下,日二)。”参见经行后期、月
见《广东新语》。为香蒲之别名,详该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