见《植物名汇》。为狗尾草之别名,详该条。
病证名。因实热而口渴。《诸病源候论》卷四十六:“小儿气血盛者,则脏腑生热,热则脏燥,故令渴。”治宜清热保津。用白虎汤。
即泄泻。窍指“后窍”。《素问·至真要大论》:“太阴之复,则湿变乃举……甚则入肾,窍泻无度。”详泄泻条。
经穴别名。出《灵枢·九针十二原》。即气海,又名丹田。详气海、丹田条。
五音之一。肾音羽,其音柔细尖利,沉而深。
隔饼灸之一。出《千金要方》。又称豆豉灸。将淡豆豉粉末用黄酒调和,制成6毫米厚的药饼,用细针穿刺数孔,上置艾炷施灸。适用于痈疽发背溃后久不收口,疮色黑暗者,可促使疮口愈合。
指颅顶部。《素问·气交变大论》:“头脑户痛,延及囟顶发热。”
【介绍】:见吴其浚条。
病证名。见《银海精微》。谓眼于清晨疼痛。“因虚阳上攻,头风注目,早晨血气皆从上行,故虚阳得风火而势益盛,故(目)疼痛也”(《古今医统》)。宜养阴明目,祛风止痛,用芎散或白蒺藜散加减。
病名。出《疡医准绳》卷二。又名藕节毒。多生于臂之外侧。症见焮热、疼痛。宜服白芷升麻汤消之,余治参见外痈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