病证名。指食鱼蟹类过多而积滞不化者。《杂病源流犀烛.积聚癥瘕痃癖痞源流》:“鱼鳖蟹积,食此过多成积,腹中疼痛,胸中满闷,或吐或泻也。宜紫苏、陈皮、木香、姜汁。”方用妙应丸、遇仙丹等。参见食积条。
【介绍】:见苏颂条。
方剂著作。日本·吉益为则撰。1卷。刊于1762年。本书选录《伤寒论》、《金匮要略》二书中的方剂220余方,依类编次。每方之后均广集原书各篇中应用该方的辨证立法,并有作者的考证,附以扼要的按语。现有《皇
一种与病气上下相反的治法。《素问·五常政大论》:“气反者,……病在下,取之上。”指病证的表现、部位偏于下,从临床主证所在部位以上的脏腑或体表,用药物或针灸进行治疗。如癃闭因于中气不足者,用补中益气法;
见《陕西中草药》。为铃铃草之别名,详该条。
①大便。《素问·脉解篇》:“得后与气则快然如衰。”②肛门。《难经·五十七难》:“里急后重,数至圊而不能便。”③切诊部位。指尺肤下段。《素问·脉要精微论》:“前以候前,后以候后。”第二个后字,指下半身后
即膀胱。详该条。
见广州部队卫生部《常用中草药手册》。为鬼灯笼之别名,详该条。
证名。指汗出偏于半身(左侧或右侧)。即半身有汗,半身无汗。多由气血不能畅流周身所致。《素问·生气通天论》:“汗出偏沮,使人偏枯。”马莳注:“或左或右,一偏阻塞而无汗,则无汗之半体,他日必有偏枯之患。”
热厥证的一种征象。指邪热越深入,四肢厥冷的症状越深,皆因阳气被遏,邪气内闭所致。属真热假寒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