记作业>中医中药>中医百科>五气

五气

①五种气味:臊气,焦气,香气,腥气,腐气。《素问·六节脏象论》:“天食人以五气。”张景岳注:“天以五气食人者,臊气入肝,焦气入心,香气入脾,腥气入肺,腐气入肾也。”②五运之气,即金、木、水、火、土。《素问·六节脏象论》:“五气更立,各有所胜。”③五脏化生的情志活动,即:喜、怒、忧、悲、恐。《素问·阴阳应象大论》:“人有五脏化五气,以生喜怒悲忧恐。”④五色之气,即:青气、白气、赤气、黑气、黄气。《素问遗篇·刺法论》:“五气护身之华。”谓五脏内在变化反映在外表上的五种气色。青气自肝而出,白气自肺而出,赤气自心而出,黑气自肾而出,黄气自脾而出。观五色可察五脏之变化。⑤土气。土位中央,其数为五,故名。⑥指五味所化之气。《类经》卷十六:“五气,五味之所化也。”

猜你喜欢

  • 壁蟢

    见《外科全生集》。即壁钱,详该条。

  • 骆龙吉

    【介绍】:宋代医生。生平不详。著《内经拾遗方论》8卷。对于研究古代医学方药有一定参考价值。

  • 鬲肓

    膈膜与肓膜合称。《素问·刺禁论》:“鬲肓之上,中有父母(注:心肺也)。”参见膈、肓条。

  • 耳门

    经穴名。代号SJ21。①出《针灸甲乙经》。属手少阳三焦经。位于耳屏上切迹之前方凹陷处,张口取穴。布有耳颞神经,面神经分支和颞浅动、静脉。主治耳鸣,耳聋,聤耳,齿痛,颌肿,眩晕等。直刺0.3~0.5寸。

  • 海底痈

    病名。见《外科证治全生集》卷一。即悬痈。详该条。

  • 火嗽

    病证名。指火盛犯肺引起的咳嗽。又称火热嗽、火咳。《杂病源流犀烛·咳嗽哮喘源流》:“火嗽,火热嗽也。其脉洪数,必兼面赤,烦渴引饮,有声痰少。或由肺家积热,宜清肺饮;或由伤寒潮热,痰盛,胸胁痛,宜柴胡枳桔

  • 停饮眩晕

    病证名。指眩晕由心下或膈间停饮所致者。《金匮要略·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》:“心下有支饮,其人苦冒眩,泽泻汤主之。……卒呕吐,心下痞,膈间有水,眩悸者,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。”《证治汇补·眩晕》:“停饮眩晕

  • 阴常不足

    见《格致余论》卷一。阴,指津液精血。朱丹溪认为津液精血是人身的宝贵物质,在人的生命活动中,不断消耗,易损难复,故阴常不足,如果不注意保养精血,则阴虚阳亢,百病从生。这是他侧重滋阴法的理论根据。

  • 白喉三不可

    见《白喉忌表抉微》。即一不可刮破,刮破则毒气涣散;二不可近火,恐外火引动内火,病必加重;三不可多卧,人卧则气上逆,毒气难骤降。此三不可,是指治疗过程中的注意或禁忌。虽不尽然,但有参考价值。

  • 手术器械。见《疮疡经验全书》。自隋唐到后世,制烙的材料不断改进,由铁钉、铁篦、铁器发展到银烙匙、金烙铁。应用范围也由用切开排脓到瘤肿切除、止血。眼科烙的应用,就是在此基础上的发展。《目科正宗》所用系由