经穴别名。出《针灸甲乙经》。即通天,见该条。
见《类证治裁》卷二。即五味子汤第一方。见五味子汤条。
见《竹林寺女科秘方》。即经水不止。详该条。
指脾虚引起内风的证候。多由吐泻或药饵损脾所致。主要表现为手足微有抽搐,伴肢体逆冷,口鼻气微,昏睡露睛等症。《张氏医通·诸风门》:“若体倦神昏不语,脉迟缓,四肢欠温者,脾虚生风也。”治宜温补脾胃为主,用
五蒸之一。亦名血蒸。见《诸病源候论·虚劳骨蒸候》。详五蒸条。
见《卫生家宝》。即柿蒂汤第一方。见柿蒂汤条。
出《两京记》。为李子之别名,详该条。
病名。见《外科大成》卷三。即酒刺、粉刺。详各该条。
见白喉治法忌表抉微条。
书名。陆锦燧撰于1913年。本书记述作者辨证论治的经验和心得为主,阐述温、凉、攻、补,因病而施,审病以定用药轻重等见解。于临证有一定参考价值。陆氏对西洋医学采取排斥态度。所附《医谈录旧》辑录笔记小说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