记作业>中医中药>中医百科>五邪

五邪

五脏病邪的合称。《灵枢·五邪》:“邪在肺,则病皮肤痛寒热,上气喘,汗出,……邪在肝,则病两胁中痛,……邪在脾胃,则病肌肉痛,……邪在肾,则病骨痛阴痹。……邪在心,则病心痛喜悲,时眩仆。”②指五种病因。《难经·四十九难》:“中风,有伤暑,有饮食劳倦,有伤寒,有中湿,此之谓五邪。”③指五脏各自对〈2〉的五种病因的反应。《难经·五十难》:“病有虚邪,有实邪,有贼邪,有微邪,有正邪,何以别之?”所指的五种邪,均与五脏的五行属性联系。④指风、寒、湿、雾、饮食之邪。《金匮要略·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》:“清邪居上,浊邪居下,大邪中表,小邪中里,饪之邪从口入者宿食也。”⑤《灵枢经》篇名。五邪,指五脏的病邪。本篇主要讨论邪在肝、心、脾、肺、肾所出现的证状和针法,故名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风痰眩晕

    病证名。见《医学正传·眩运》。因风痰上壅,闭塞清阳所致。《杂病源流犀烛·头痛源流》:“风痰闭壅眩晕,必胸膈痞塞,项急,肩背拘倦,神昏多睡,或心忪烦闷而发。”治宜祛风化痰。用半夏白术天麻汤、天麻丸、白附

  • 太医

    古代医生职称。指专门为帝王和宫廷官员服务的医生。

  • ①七情之一。悲哀过度可伤脏气。《灵枢·口问》:“故悲哀愁忧则心动,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。”而内脏病变亦可致易悲之症。《灵枢·本神》:“心气虚则悲。”《素问·宣明五气》:“(精气)并于肺则悲。”②病证名。

  • 藕包

    病名。出《病科选粹》卷四。即臑痈。见该条。

  • ①中药炮制法之一。将药物放在清水或其他液体(醋、药汁等)内煎煮。如芫花用醋煮,可减弱其毒性;朴硝与白萝卜同煮成玄明粉。②即煎药法。详该条。

  • 脏气法时论篇

    《素问》篇名。本篇根据生克规律,从生理、病理等方面论述了五脏之气与四时的关系;并指出了五脏虚实的一般证候以及针刺用药的补泻宜忌。这些都与四时气候有密切的联系,故名。

  • 内经素问校正

    医经类著作。2卷。清·于鬯(醴尊)撰。于氏本非医家,于经学甚有功柢。此书着重将《素问》之疑难及误注加以校正,共97则,每能披聋醒瞆,迳得旨蕴。如释《生气通天论》“溃溃乎若坏都”句之“都”字曰:“都字盖

  • 脾肾泄

    病名。又称脾肾泻。《医学从众录·泄泻》:“五更天将明时,必洞泄一二次,名曰脾肾泄,……四神丸加味主之。大抵初泻与泻之未甚,宜利水,次补脾。久泻大泻,宜补肾,以胃关煎、八味丸之类为主,兼服补中益气汤,以

  • 胞肿如桃

    病证名。出《银海精微》。系脾肺壅热,邪客腠理所致。证见胞睑红赤焮肿,高起如桃李,泪热羞明,可兼白睛红赤,甚至珠疼头痛,寒热并作等。治宜祛风清热,泻火解毒。方用散热消毒饮或仙方活命饮。外敷一绿散(《审视

  • 太清导引养生经

    气功学专著。撰者不详。《通志·艺文略》著录,北宋初《云笈七签》已收载,当为宋以前作品。全书以论述行气及导引动功为主,介绍了许多功法,如赤松子导引法,赤松子坐引法,宁先生导引法,王子齐八神导引法,虾蟆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