记作业>中医中药>中药材>五香草

五香草
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五香草

药材名称五香草

拼音Wǔ Xiānɡ Cǎo

别名香薷、小叶香薷[浙江]、痧药草、小叶天香薷、野香草

来源唇形科荠宁属植物苏州荠宁Mosla soochouensis Matsuda,以地上全草入药。秋季割取地上部分,扎成小把,鲜用或阴干。

性味辛,温。

功能主治解毒消炎,利尿镇痛。用于中暑,感冒,胃痛,扁桃体炎;外用治蜈蚣咬伤。

用法用量3~5钱;外用全草捣汁外敷。

摘录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
《中药大辞典》:五香草

药材名称五香草

拼音Wǔ Xiānɡ Cǎo

别名香薷、痧药草、小叶香薷、小叶天香油、野香草(《浙江民间常用草药》)。

出处《浙江民间草药》

来源为唇形科植物苏州荠薴全草。7~10月采收,阴干。

原形态一年生芳香性草本,高30~40厘米,多分枝。茎方形,疏被倒伏的短柔毛。叶对生,披针形,长2~3厘米,阔5~8毫米,先端渐尖,基部近楔形,具疏生锯齿,光滑,下面密布腺点;叶柄长5毫米。疏生的总状花序顶生;苞片极小,近圆形,先端具短尖头;花长约6毫米;花萼钟形,5裂,外被短毛;花冠淡红色,长为花萼的2倍,上唇直立有缺凹,下唇3裂,中央裂片最大;雄蕊4,后雄蕊或上部的雄蕊发育,稍突出于花冠外,药室2枚,广歧,前雄蕊或下部的雄蕊退化;雌蕊1,子房深4裂,花柱稍凸出,2裂,柱头不等。小坚果棕色,圆形,网状,具有细小的腺点,基部具有明显的果脐。花期9~10月。果期10~11月。

生境分部生于山坡或树荫下肥沃土地上。分布浙江、江苏等地。产于浙江。

性状干燥全草,茎方形,外表棕色,被稀疏白色柔毛,单轴多分枝。叶对生,多卷曲,舒展后,完整的叶呈披针形,边缘有锯齿。顶端着生总状花序,花冠唇形。气清香。

性味《浙江民间草药》:"性温,微辛。"

功能主治解表,理气止痛。治感冒,扁桃体炎,痧气腹痛,胃气痛。

①《浙江民间草药》:"开膈理气。治胃气痛,痧气。"

②《杭州药植志》:"治感冒和吐血。"

③《浙江民间常用草药》:"解毒消炎,利尿镇痛。治中暑,感冒,胃痛。"

用法用量内服:煎汤,2~5钱。

复方①治溃疡病:五香草、红木香各三钱,蒲公英一两,徐长卿二钱。水煎服。

②治扁桃体炎:五香草一两五钱,加蜂蜜适量。水煎服。

③治疖子:五香草、野菊花各三钱,紫花地丁蒲公英各一两。水煎服。

④治蜈蚣咬伤:五香草捣汁外敷。(选方出《浙江民间常用草药》)

摘录《中药大辞典》

《中华本草》:五香草

药材名称五香草

拼音Wǔ Xiānɡ Cǎo

英文名Suchow Mosla, Herb of Suchow Mosla

别名香薷、痧药草、小叶香薷、小叶天香油、野香草

出处出自《浙江民间草药》

来源药材基源:为唇形科植物苏州荠苎的全草。

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Mosla soochowensis Matsuda [Or-thodon soochowensis (Matsuda)C. Y. Wu]

采收和储藏:7-10月采收全草,晒干或鲜用。

原形态一年生草本,高12-50cm。茎直立,四棱形,被疏短柔毛。叶对生;叶柄长2-7mm,略被柔毛;叶片线状披针形或披针形,长1.2-2.2cm,宽0.2-0.4cm,先端渐尖,基部狭楔形,边缘具细锯齿,近基部全缘,上面被微柔毛,下面脉上被短硬毛,有腺点。轮伞花序2花,在主茎及侧枝上组成顶生的假总状花序,长2-5mm,疏花;苞片小;排列稀疏,近圆形至卵形,长1.5-2.5mm,先端尾尖,上面被柔毛,下面密布腺点;花萼钟形,长约3mm,外面被柔毛及腺点,萼齿5,二唇形,后3齿较短,前2齿深裂;花冠紫色,长6-7mm,外面被微柔毛,上唇直立,微凹,下唇3裂,中裂片较大;雄蕊4,后对能育,略伸出;子房4裂,花柱基生,柱头2裂。小坚果球形,褐色,具网纹。花期7-10月,果期8-11月。

生境分部生态环境:生于山地草坡或路旁。

资源分布:分布于江苏、安徽、浙江和江西东部。

性状性状鉴别 茎细方柱形,多分枝,长20-42cm,表面灰绿色至紫色,被向阳花柔毛,质脆。叶对生,卷曲皱缩,展平后呈条状披针形或披针形,长1.5-3cm,宽2-5mm,两面有短柔毛及腺点。花争缩成团,苞片小,长仅1.5-2.5cm,花冠淡紫色。小坚果类球形,表面黑褐色。有细网纹。气香浓郁,味辛、凉。

化学成分从全草挥发油中分得26个成分,已鉴定出9个;荠苎烯(orthodene),龙脑烯(bornene),侧柏酮(thujone),二氢葛缕酮(dihydrocarvone),香荆芥酚(carvacrol),甲基丁香油酚(methyleugenol),橙花烯(nerolidene)和α-丁香烯(α-caryophyllene)[1]。

全草中还分得两种黄酮:荠苎黄酮(mosloflavone)[2]和苏荠苎黄酮(moslosooflavone)即5-闳基-7,8-二甲氧基黄酮(5-hydro-xy-7,8-dimethoxyflavone)[3]。

药理作用1.抗菌作用 五香草体外试验中,水煎剂有一定的抗菌作用。它对金黄色葡萄球菌、伤寒杆菌、变形杆菌抗菌作用最强,对大肠杆菌、宋内痢疾杆菌和副伤寒杆菌也有较好的抗菌作用,但对弗氏痢疾杆蓖、绿脓杆菌作用稍差。抗菌有效成分存在于叶和茎内,根几无作用。给大鼠口服煎剂后,其深缩尿液在试管内有抗菌作用[1,2]。

2.免疫调节作用 五香草能促进健康人和急性肾炎患者的淋巴转化作用,并具有免疫调节作用[3]。

3.毒性 五香草煎剂腹腔注射小鼠的LD50为0.78±0.13ml/kg。小剂量对家兔无明显毒性毒性,但1ml/kg剂量以上,就出现阵颤、抽搐等明显中毒症状;2ml/kg剂量可引起家兔反复抽搐,全身强直,角弓反张,反复发作,直至死亡。亚急性毒性试验表明,挥发油0.14ml/kg拌食连续2星期,家兔血色素、血清丙氨酸转酰(ALT)、尿素氮等指标均未见异常。五香草毒性可能与含有的侧柏酮有关。30mg/kg苯巴比妥钠对低剂量组家兔有一定保护作用[4]。

毒性对大鼠、小鼠之亚急性试验,证明毒性很小。小鼠一次腹腔注射煎剂,半数致死量为10.1g/kg。

性味味辛;性温

归经归肺;胃经

功能主治解表;祛暑;理气止痛。主感冒;中暑;痧气;胃气痛;咽喉肿痛;疖子;蜈蚣咬伤

用法用量内服:煎汤,9-15g,大剂量可用至30-45g。外用:适量,鲜品捣敷。

各家论述1.《浙江民间草药》:开膈理气。治胃气痛,痧气。

2.《杭州药植志》:治感冒和吐血。

3.《浙江民间常用草药》:解毒消炎,利尿镇痛。治中暑,感冒,胃痛。

摘录《中华本草》

猜你喜欢

  • 白花丁香

    药材名称白花丁香拼音Bái Huā Dīnɡ Xiānɡ来源药材基源:为木犀科植物白花欧丁香的根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Syringa vulgarisL.f.alba(Weston)Vass.[S.v

  • 披麻草根

    《中药大辞典》:披麻草根药材名称披麻草根拼音Pī Má Cǎo Gēn出处《云南中草药选》来源为百合科植物大理藜芦的根。秋、冬采收。原形态多年生草本,高1米左右。根茎短而粗,有多层褐色棕皮状

  • 滇姜三七

    药材名称滇姜三七别名姜三七[云南]来源姜科曲蕊姜属植物曲蕊姜Camptandra yunnanensis (Gagnep.) K. Schum.,以球茎入药。秋季采挖,洗净去皮和毛,切片晒干研末。性味

  • 蜀葵根

    《中药大辞典》:蜀葵根药材名称蜀葵根拼音Shǔ Kuí Gēn出处《本草拾遗》来源为锦葵科植物蜀葵的根。原形态植物形态详"蜀葵花"条。化学成分根含大量粘质;一年生根的粘质

  • 空筒泡

    药材名称空筒泡别名树莓、多腺悬钩子、雀不站、红毛巾、钻地风来源蔷薇科空筒泡Rubus phoenicolasius Maxim.,以根、叶入药。生境分部陕西、甘肃、青海、山东、河南、江苏、湖北、湖南、

  • 大酸浆草

    药材名称大酸浆草拼音Dà Suān Jiānɡ Cǎo别名大酸酸、草麻黄、土麻黄、土大黄、川滇酸模来源药材基源:为蓼科植物戟叶酸模的根或全草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Rumex hastatus D. D

  • 黄麻灰

    《中药大辞典》:黄麻灰药材名称黄麻灰拼音Huánɡ Má Huī出处《陆川本草》来源为椴树科植物黄麻茎皮纤维煅制的灰。功能主治治外伤出血。用法用量外用:撒敷患处。摘录《中药大辞典》

  • 木本胡枝子皮

    药材名称木本胡枝子皮拼音Mù Běn Hú Zhī Zǐ Pí出处《福建民间草药》来源为豆种植物绿叶胡枝子的茎皮。功能主治《福建民间草药》:"治因受雨淋,四肢骨

  • 牛目椒

    药材名称牛目椒拼音Niú Mù Jiāo别名白节藤、九牛入程、扣带锁红、牛目周出处始载于《新华本草纲要》。来源药材基源:为马钱科植物华马钱、伞花马钱的根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1.Strychnos c

  • 水仙

    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水仙药材名称水仙拼音Shuǐ Xiān别名水仙花来源石蒜科水仙属植物水仙Narcissus tazetta L. var. chinensis Roem.,以鳞茎入药。春秋采集,洗